古代女子二十歲叫桃李年華。
原指桃李開花的季節,泛指春天,引申指青春年華,比喻青春年少。常用“粉淡香清自壹家,未容桃李占年華”形容女子,初夏還不是盛夏的樣子,所以桃李年華就用來代指二十歲的女子。
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壹,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征而命名,另外,我們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
我國還有幹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壹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唐代詩人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譯文:到處都欠著酒債,那是尋常小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擴展資料
稱謂來歷
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壹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
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壹,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壹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壹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
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百度百科-桃李年華
百度百科-年齡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