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在李白的詩句中有厭是滿足的意思有哪句

在李白的詩句中有厭是滿足的意思有哪句

1. 關於李白的詩句和意思

關於李白的詩句和意思 1.李白的詩和意思

軍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絕 類別: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裏金刀血未幹。

註釋

〖譯文〗

將軍剛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鬥結束後戰場上剩下淒涼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裏震蕩回響,將軍刀匣裏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幹。

〖點評〗

詩人描寫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壹種氣氛。把戰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寫了出來。

(部分詩詞沒有註釋,我們正在完善,請諒解!)

本文來自: 八鬥詩詞大庫 poem.8dou.net) 詳文參考:/poem/0/poem_385.shtml

2.李白的詩和意思

怨情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清平調三首之壹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清平調三首之二 壹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清平調三首之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闌幹。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直北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相逢行 相逢紅塵內,高揖黃金鞭。

萬戶垂楊裏,君家阿那邊。 結襪子 燕南壯士吳門豪,築中置鉛魚隱刀。

感君恩重許君命,太山壹擲輕鴻毛。 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洛陽陌 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

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 白鼻騧 銀鞍白鼻騧,綠地障泥錦。

細雨春風花落時,揮鞭直就胡姬飲。 高句驪 金花折風帽,白馬小遲回。

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 舍利弗 金繩界寶地,珍木蔭瑤池。

雲間妙音奏,天際法蠡吹。 淥水曲 淥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呂。

唐開元五年(717),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團來中國求學,學成後留在唐朝廷內作官,歷任左補闕、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等職。與當時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等友誼深厚,曾有詩篇唱和。

天寶十二載,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隨同日本第十壹次遣唐使團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風,傳說被溺死。李白這首詩就是在這時寫下的。

詩的標題“哭”字,表現了詩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兩人超越國籍的真摯感情,使詩歌籠罩著壹層哀惋的氣氛。 “日本晁卿辭帝都”,帝都即唐京都長安,詩用賦的手法,壹開頭就直接點明人和事。

詩人回憶起不久前歡送晁衡返國時的盛況:唐玄宗親自題詩相送,好友們也紛紛贈詩,表達美好的祝願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寫詩答贈,抒發了惜別之情。

“征帆壹片繞蓬壺”,緊承上句。作者的思緒由近及遠,憑借想象,揣度著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種種情景。

“征帆壹片”寫得真切傳神。船行駛在遼闊無際的大海上,隨著風浪上下顛簸,時隱時現,遠遠望去,恰如壹片樹葉飄浮在水面。

“繞蓬壺”三字放在“征帆壹片”之後更是微妙。“蓬壺”即傳說中的蓬萊仙島,這裏泛指海外三神山,以扣合晁衡歸途中島嶼眾多的特點,與“繞”字相應。

同時,“征帆壹片”,飄泊遠航,亦隱含了晁衡的即將遇難。 “明月不歸沈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這兩句,詩人運用比興的手法,對晁衡作了高度評價,表達了自己的無限懷念之情。前壹句暗指晁衡遇難,明月象征著晁衡品德的高潔,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潔的明月沈淪於湛藍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藝術境界清麗幽婉,同上聯中對征帆遠航環境的描寫結合起來,既顯得自然而貼切,又令人無限惋惜和哀愁。

末句以景寫情,寄興深微。蒼梧,指郁洲山,據《壹統誌》,郁洲山在淮安府海州朐山東北海中。

晁衡的不幸遭遇,不僅使詩人悲痛萬分,連天宇也好似愁容滿面。層層白色的愁雲籠罩著海上的蒼梧山,沈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詩人這裏以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寫白雲的愁來表達自己的愁,使詩句更加迂曲含蓄,這就把悲劇的氣氛渲染得更加濃厚,令人回味無窮。 詩忌淺而顯。

李白在這首詩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極度悲痛的感情用優美的比喻和豐富的聯想,表達得含蓄、豐富而又不落俗套,體現了非凡的藝術才能。 李白的詩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飄逸的特色,在這首短詩中,我們也能體味到他所特有的風格。

雖是悼詩,卻是寄哀情於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顯得自然而又瀟灑。 李白與晁衡的友誼,不僅是盛唐文壇的佳話,也是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歷史的美好壹頁。

丁都護歌 雲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吳牛喘月時,拖船壹何苦!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壹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萬人鑿盤石,無由達江滸。

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丁都護歌》是樂府清商曲吳聲歌曲舊題,音調淒切動人。 這首詩是天寶六年(747)李白遊江蘇丹陽橫山時所作,真實地再現了拖船民工的繁重勞役。

開頭二句“雲陽上征去 ,兩岸饒商賈”,點出拖船運石的地點、去向和環境 。雲陽,今江蘇丹陽縣。

古時江蘇太湖出產太湖石,官府征調大量民工拖運太湖石溯江北上,運至京城。“上”,指出溯江北上,逆水行船 。

“征” ,表明拖船運石的勞役的。

3.關於李白的詩句

月下獨酌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飲,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李白這首詩形象地表達了他自己當時的苦悶心情,也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在他的壹生中,曾有過令他神往的長安生活,但更多的是仕途失意。

因而,他的詩作中既表達出積極入世的思想,又流露出消極出世的思想。想做壹番事業,但是既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

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仿徨。從他的詩裏,我們可以聽到壹個孤獨的靈魂在吶喊,這喊聲裏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和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的。

開頭兩句“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已點出“獨”字。愛喝酒的人壹般是不喜歡獨自壹個人喝悶酒的,他們渴望有壹二知己邊聊邊飲,把心裏郁積的話傾訴出來。

尤其是當美景良辰,月下花前,更希望有親近的伴侶和自己壹起分享風景的優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這種心情,但是他有酒無親,壹肚子話無處可說,只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邀請明月和自己的身影為伴了。

這兩句是從陶淵明的《雜詩》中化出來的,陶詩說“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不過那只是“兩個人”,李白則邀了壹個明月,所以是“對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會喝酒的,影子也只會默默地跟隨著自己。“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結果還只能是自己壹個人獨酌。

但是有這兩個伴侶終究是好的,“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暫且在月亮與身影的伴隨下,及時行樂吧!下面接著寫歌舞行樂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飲,醉後各分散。”

“月徘徊”是說月亮被我的歌聲感動了,總在我身邊徘徊著不肯離去。“影零亂”是說身影也在隨著自己的身體做出各種不很規矩的舞姿。

這時,詩人和他們已達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來說:“醒時同交飲,醉後各分散。”

趁醒著的時候三人結交成好朋友,醉後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舍不得和他們分散的,最後兩句說:“永結無情遊,相期緲雲漢。”

“無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無情遊”是超出於壹般世俗關系的交遊。李白認為這種擺脫了利害關系的交往,才是最純潔的最真誠的。

他在人間找不到這種友誼,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約,希望同他們永遠結下無情之遊,並在高高的天上相會。“雲漢”,就是銀河,這裏泛指遠離塵世的天界。

這兩句詩雖然表現了道家消極出世的思想,但李白的這種思想並不完全是消極的,就其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庸俗關系的厭惡與否定而言,應當說是含有深刻的積極意義的,也流露出積極入世的思想。 這首詩雖然說“對影成三人”,主要還是寄情於明月。

李白從小就喜歡明月,《古朗月行》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在他那幼小的心靈裏,明月已經是光明皎潔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熱切地追求她。

《把酒問月》壹開頭就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在《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這首詩裏也說:“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攬明月,都表現了他對於光明的向往。

正因為他厭惡社會的黑暗與汙濁,追求光明與純潔,所以才對明月寄托了那麽深厚的感情,以致連他的死也有傳說,說他是醉後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憶起他的故鄉。

青年時代他在四川時曾遊歷過峨眉山,峨眉山的月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寫過壹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頗為人所傳誦。

他晚年在武昌又寫過壹首《峨眉山月歌》,是為壹位四川和尚到長安去而寫了送行的。詩裏說他在三峽時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萬裏相隨,陪伴他來到黃鶴樓;如今又遇到妳這峨眉山來的客人,那輪峨眉山月壹定會送妳到長安的;最後他希望這位蜀僧“壹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

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鄉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靜夜思》中,才會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壹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鄉四川來了。明月,對於李白又是壹個親密的朋友。

《夢遊天姥吟留別》裏說“我欲因之夢吳越,壹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在另壹首題目叫《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詩裏,他又說:“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簡直是以兒童的天真在看待明月的。

更有意思的是,當他聽到王昌齡左遷龍標的消息後,寫了壹首詩寄給王昌齡,詩裏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裏,明月可以帶著他深深的愁緒,跟隨王昌齡壹直走到邊遠的地方。

當我們知道了明月對李白有這樣多的意義,也就容易理解為什麽在《月下獨酌》這首詩裏李白對明月寄於那樣深厚的情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李白從小就與之結為伴侶的,象征著光明、純潔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鄉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對她。

4.李白的詩 加意思

憶東山 李白 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

白雲還自散,明月落誰家。我已長久不去造訪謝安的東山了,薔薇洞邊的薔薇又開了幾遍花呢?白雲亭上的白雲還在自由自在地來去嗎?明月堂前的明月今晚照到了那戶人家呢?〔字詞〕 向——看望、欲去。

度——年度。散——分離。

落——月光下照也。〔句評〕 不向東山久——似虛而實,實寫地點之憶。

平起、感嘆,好久沒去(甚至沒想到再去),暗指好久不見居住東山的人或親友,薔薇幾度花——似虛而實,虛寫時間之憶。繼續感嘆,推算已不知有幾年了,以“幾度”呼應“久”字。

白雲還自散——似實而虛,隱含憶人。壹番設想,雙重意思,明寫雲散月出,暗寓人之分離 明月落誰家——似實而虛,寄托相思。

繼續設想,雙重意思,月光是否照到東山之家,暗寓思念之情、彼人知否。“誰”字用的巧妙,明知故問,以問代答。

〔詩評〕 全詩圍繞壹個“憶”字,過去的回憶,現在的思念,未來的期望,地、時、人、情,層層深入內心。全篇虛寫、冥想,處處真情實意。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1?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2。 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3。

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4。 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5。

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6。 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7。

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8。 君才屬休明,乘運***躍鱗9。

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10。 我誌在刪述11,垂輝映千春。

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12。 [導讀] 關於此詩的寫作時間,說法不壹。

壹說作於天寶安史之亂以前,所據"吾衰"壹語。壹說"當屬早期'大言'之作"(裴斐《李白與歷史人物》,載《文學遺產》1990年第三期)。

關於詩意,俞平伯《李白〈古風其壹〉第壹首解析》雲:"本篇大意,只是《孟子》(離婁下)上的兩句話:'王者之跡息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載中華書局版《李白研究論文集》)。王運熙《李白〈古風其壹〉中的兩個問題》認為:"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也包括建安詩歌在內。

"我誌在刪述"之意是刪述、編選詩歌,而非如俞平伯所雲通過作史以顯褒貶(文見《天府新論》1988年第壹期)。王又在《略談李白的文學思想》(載齊魯書社版《中國古代文論管窺》)中說:李白推崇《詩經》的風雅正聲,主要是重視《詩經》的風雅比興傳統。

他表示仰慕孔子作《春秋》的事業,實際上還是要繼承《詩經》的美刺和褒貶傳統。《唐宋詩醇》卷壹:"《古風》詩多比興,此篇全用賦體,括風雅之源流,明著作之意旨……指歸《大雅》,誌在刪述,上溯風騷,俯觀六代,以綺麗為賤,清真為貴,論詩之意昭然明矣。

" 宋朝程顥曾把《論語》的文章比做玉,《孟子》的文章比做水晶,認為前者溫潤,而後者明銳。壹般說來,李白的詩偏於明銳而有鋒芒的壹路,但這首詩卻氣息溫潤,節奏和緩,真正做到了“大雅”的風度。

開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是全詩的綱領,第壹句統攝“王風委蔓草”到“綺麗不足珍”,第二句統攝“聖代復元古”到最後“絕筆於獲麟”。這樣開門見山,分寫兩扇,完全是堂堂正正的筆仗。

這兩句雖則只有十個字,可是感慨無窮。這裏的“大雅”並不是指詩經中的《大雅》,而是泛指雅正之聲。

雅聲久矣不起,這是正面的意思,是壹層。然則誰能興起呢?當今之世,舍我其誰?落出“吾”字,表出詩人的抱負,這是第二層。

可是詩人這時候,已非少壯,而是如孔子自嘆壹樣“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即使能施展抱負,也已來日無多了,這是第三層。何況茫茫天壤,知我者誰?這壹腔抱負,究竟向誰展示、呈獻呢?這是第四層。

這四層轉折,壹層深壹層,壹唱三嘆,感慨蒼涼,而語氣卻又渾然閑雅,不露郁勃牢騷,確是五言古詩的正統風度。 首兩句點明正意以後,第三句起,就抒寫“大雅久不作”了。

春秋而後,以關雎麟趾王者之風為代表的詩三百篇已委棄於草莽之中,到了戰國,蔓草更發展為遍地荊棘。三家分晉,七雄爭強,虎鬥龍爭直到狂秦。

四句壹路順敘下來,托出首句的“久”字,但如再順敘下去,文氣就未免平衍了,所以“正聲何微茫”壹句,用頓宕的問嘆,轉壹口氣。“正聲”即是“大雅”,“何微茫”即是“久不作”,壹面回應上文,壹面反跌下句的”哀怨起騷人”。

《詩經》本有“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說法,這裏把屈原宋玉,歸之於哀怨,言外之意,還是留正聲於微茫壹脈之中。屈宋都是七雄中楚國的詩人,論時代在秦以前,這裏逆插壹句,作為補敘,文勢不平。

於是再用順敘談到漢朝,“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說明揚雄、司馬相如,繼楚辭之後,在文風頹靡之中,激起中流,可是流弊所及,正如班固《漢書·藝文誌·詩賦略》中所說:“競為侈靡閎衍之辭,沒其風喻之義”,和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篇》所說“揚馬沿波而得奇”壹樣,蕩而不返,開出無邊的末流。詩人寫到這裏,不能象帳冊壹般壹筆壹筆開列下去了。

於是概括性地總束壹下,“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說明以後的變化雖多,但文章法度,總已淪喪。尤其“自從建安來”,三曹七子之後,更是“綺麗不足珍”,這與《文心雕龍·明詩篇》所說:“。

5.李白的古詩和詩意

將(qiāng)進酒 (李白)〖唐〗{樂府詩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壹飲三百杯。

岑(cén)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壹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zhuàn)玉何足貴(註:此處也可作“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lè),鬥酒十千恣(zì)歡謔(xuè)。

主人何為言少錢(註:此處也可作“言錢少”),徑(jìng)須沽(gū)取對君酌(zhuó)。(徑須:直截了當。)

五花馬,千金裘(qiú),呼兒將(jiāng)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譯文:

人生得意之時既需縱情歡樂,莫讓金樽空淌壹波月色。

蒼天造就我雄才偉略就必有用武之地,千金散盡亦有失而復得之日。

烹羊宰牛聊以享樂,只壹豪飲便應當是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繼續喝啊,切莫停下。

我要為妳們唱壹曲,請妳為我傾耳細細聽:

鐘鳴鼎食有何富足,只但願長久沈醉下去再也不復清醒。

自古以來聖人賢子皆被世人冷落,唯有寄情於酒的飲者才能留下美名。

陳王曹植曾在平樂觀大擺酒宴,暢飲名貴好酒,盡情歡樂。

主人啊,為什麽說錢已經不多了呢,那就應當買了酒來讓我們恣意暢飲啊!

牽來名貴的五花馬,取出豪奢的千金裘,叫孩子們拿去統統換了美酒,

我要與妳們壹起借這千杯美酒,消融那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6.李白的詩的意思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譯文: 棄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憂。萬裏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妳的文章就像蓬萊宮中儲藏的仙文壹樣高深淵博,同時還兼具建安文學的風骨。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清新秀麗、飄逸豪放。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興,飛躍的神思像要騰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潔的明月。然而每當想起人生的際遇,就憂從中來。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壹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猛了。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排遣煩憂,結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發,乘壹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譯文〗 楊花落盡叻,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叫, 聽說妳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壹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為妳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 伴隨著君子妳壹直走到那夜郎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