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廣東南海傳統節日風俗知多少

廣東南海傳統節日風俗知多少

南沙天後宮的天後誕

天後林默,(公元960年壹987年)民間稱之媽祖,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她是宋代福建湄洲嶼的壹個奇女子,暫短的生命留下了許多行善濟世,救助海難的動人傳說。歷來備受治國者的褒封。人們逐漸把她奉之為神,頂禮膜拜。據資料顯示,現今世界上約有壹億多人信奉天後,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天後宮,足見其影響的深遠。

明代,南沙鹿頸村曾建有天妃廟壹座,為南沙天後宮接前身。清乾隆年間,經重修定名為“元君古廟”,後被日夷炸毀。壹九九四年,國家政協副主席,著名實業家霍英東先生倡議並捐資重建南沙天後宮,於壹九九六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誕辰)舉行了隆重的落成慶典。

每年三月廿三的天後誕,都有成千上萬沿海遊客前來拜祭。

重建的南沙天後宮坐落於南沙大角山東南麓,面對煙波浩森的伶仃洋。1.5公頃的廣場上,矗立首美麗善良的巨型天後聖像。建築的特點則集北京故宮的風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氣勢於壹體,其規模是現今世界同類建築之最。這裏草木蔥蘢,繁花吐艷,還有楊柳依依的池塘,高聳的南嶺塔,雅致的小山亭。暖日晴煙,涼風習習。樹上的鳥兒自由歌唱,花間的彩蝶翩翩起舞。壹派祥和景象,令遊客留連忘返。

景區內更有大角山炮臺多座,與東莞的沙角炮臺相守望。當年雅片戰爭,硝煙滾滾,寫下了中國人民抗擊英帝國主義可歌可泣悲壯的壹頁。現今炮臺內彈痕殘壁,依稀可尋。國家已將其列為重點保護文物。逐漸在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是值得青少年參觀學習和緬懷的好地方。

中秋佳節人月兩團圓

中秋節古時也叫月夕、月節。廣州的中秋節,舊時也有稱:“月光誕”。

八月十五,人們壹早起來,用月餅、水果祭祖拜神,晚上全家圍桌而聚吃團圓飯。晚飯過後,便舉行“拜月光”儀式。在天臺或門口豎起竹竿,掛上彩燈和燈籠,擺上月餅、柚子、芋頭、菱角、香蕉等,對月而祭。祭月時要焚香燃燭,燒“月光衣”。拜完月光後吃粥、吃田螺,合稱田(石)螺粥,壹家老少在壹起暢敘至深夜。兒童們手持各式燈籠沿街走動。

廣州人度中秋,最有特色的便是月餅了。廣州的中秋月餅,以色香味形馳譽中外,受到國內外人們的歡迎。廣州於20年代流行壹種“月餅會”社會組織。即壹些中下等的餅家、茶樓,為了資金周轉,串連周邊居民按月交納若幹錢,從中秋節後開始,供足十二個月,到下壹個中秋節前,即可從該餅家、茶樓取得壹份月餅。參加“月餅會”的人,多是壹些受薪階層或壹般開小店的居民,都是壹般勞苦大眾。他們按月交納份金,零存整取,明年中秋節日,能得到壹份可觀的月餅,又享有正價八折左右的優惠,對餅家、消費者都有好處,故當時的廣州“月餅會”吸引了不少市民。抗戰期間,因社會混亂,“月餅會”從此中斷。

春節舞龍顯呈祥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壹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耍龍燈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耍龍燈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木紙、布等紮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壹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主要是用來觀賞,這種龍特別講究裝璜,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還有壹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龍燈的耍法有多種,九節以內的側重於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遊、龍頭鉆檔子、頭尾齊鉆、龍擺尾和蛇蛻皮等。十壹節、十三節的龍,側重於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沖雲端,時而入海破浪。非常好看。

舞龍的習俗在海外華人那裏得到了發揚和光大。每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和重大慶典活動,他們就會舞起獅子,耍起龍燈,呈現出壹片濃濃的東方氣概。

插上桃花帶來桃花運

春節插桃花乃廣東人的傳統習俗,商家寓意“花開富貴”,家庭祝願“如意吉祥”,青年人祈望“行桃花運”(能找到有情人),是傳統家庭春節插花的首選。廣東的桃花產區主要分布在石馬、芳村、南海、從化、番禺、順德、中山、東莞等地,全省種植的“緋桃”***有200多萬株,花蕾的飽滿度不錯。但近期北方冷空氣接連南下,令桃花生長受到抑制,如果中、下旬不及時回暖,則有不少桃花偏遲萌放,應節的桃花價格就會上揚,估計優質大型桃花每枝壹至數千元,中型的為80~150元,小型的約30元左右。

冬令吃狗肉

推薦食法:狗肉煲、紅燒、白切等。

寒冬至、狗肉香。狗肉味道醇厚,香氣濃郁,是我國許多民族鐘愛的美食,壹些地方還將其稱為“香肉”。寒冬吃它當然是有理由的,除了味美,它還是壹種補性很強的營養食品。狗肉所含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十分豐富。寒冬臘月吃狗肉對腰痛、腳冷、體質虛弱者有良好的保暖禦寒作用,能達到益氣補虛、溫中暖下之目的。

狗肉的食法很多,有紅燒、清燉、油爆、鹵制等。而最令人嘆為觀止的,還是廣東潮州的“狗肉全席”,全部十余道菜無論煎炒烹炸,均以狗肉為主料,香味撲鼻,引人垂涎。

到哪裏吃狗肉?韓國人是愛吃狗肉的,笑味軒等韓國料理店就有狗肉營養拼盤和火鍋形式的營養狗肉湯;如果妳是個食家的話,貴州餐館壹定不會放過,比如黃果樹貴州餐館就有花江狗肉火鍋,甚為誘人哩。再往遠點的地方,到太和的荔明珠去,那是壹個專做燒雞、燒鵝與燒狗的食肆,據說他們有自己的養狗場,所吃的狗肉均為現場宰殺,可以放心食用。

中秋佳節吃田螺品花酒

吃田螺 中秋食用田螺在清鹹豐年間的《順德懸誌》有記載:“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為什麽壹定要在中秋吃呢?有人說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是食田螺的最佳時節。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飲桂花酒 每逢中摟之夜,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壹杯桂花蜜酒,闔家甜甜蜜蜜,歡聚壹堂,已成為節日的壹種享受。

校別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民間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民居習俗

廣府早期的民居建築,較為明顯受到江南地區建築模式的影響,官僚地主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閉的建築群。珠江三角洲民居的大中型住宅 基本格局為“三間兩廊”。有地位人家以鑊耳風火墻為特色。 砌墻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蠔殼、磚等,清代以後多用青磚。清末在廣州的西關民居密集的環 境條件下,形成的獨特風格的西關大屋民居。內部布局緊湊,間隔靈活,正立面之門以“三件頭”(腳門、趟攏和大門)、水磨青磚墻面、花崗石墻腳等構成其外表風貌。近代受西方文化影響,在僑鄉出現有異國風格的碉樓,在城市出現別墅式居宅,在商業繁華的城鎮街道兩旁出現騎樓。均是開南國建築風氣之先。

節俗婚嫁

在節俗上,既有對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其地方特色。在廣州,有除夕花市。南漢時就已有之,到19世紀中葉,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幾天舉行,花木 湧入城市,十裏長街,市民結伴“行花街”,熱鬧非凡,至今越辦越旺,發展到 珠江三角洲的許多城市都有此俗。番禺的飄色遊藝活動,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生 菜會(取發財之諧音)、波羅誕、鄭仙誕、金花誕、何仙姑誕、日娘誕、盤古 王母誕、魚花誕、田了節、龍母誕等,內容多與祭祀本地神仙以及發財致富、出航平安等主題有關。反映了廣東風俗文化的深層結構的品格。婚姻習俗上,舊時既接受了漢族的封建婚姻制度,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城鄉,還存在不落夫家和自梳女的風俗,前者保留古越族遺風,女子出嫁後,除了年節、慶賀、吊唁等紅白喜事以外,壹般不回男家,而長住娘家。後者是壹些女子為了獨立謀生和擺脫封建婚姻的束縛而宣布自梳,終生不嫁。這種婚俗,既是古老婚俗的變異,又具有個性解放的色彩。建國後,這兩種婚俗已漸而絕跡了。

婚禮日

民間謂之“日子”。現在的婚禮日多選在“五壹”、“十壹”、元旦或春節前後。玉林民間傳統規例:嫁女家上午辦送嫁酒,娶女家下午迎親宴。新娘出嫁前壹兩天便須“開面”,即用棉線夾去臉毛;上“轎”前梳妝打扮,須在嫁衣上綴以針線,掛上柏枝,取其種其吉利含意。迎親隊伍由新郎、“禮生”(儐相)及其他多人組成,通常配以八音樂隊。在交通不太便利的鄉村,壹般以單車為“轎”;在城鎮,則多用小型汽車。新娘必有送嫁人,通常由新娘之“舅”(兄弟)、妹或朋友充當。娶親隊伍在行進途中,新娘之間則須互換手帕,以示喜不相撞。到了男家,在進行“進門”、“拜堂”、“鋪床”等儀式時習慣上興“配四句”,即邊進行儀式邊有壹人唱祝福詩。喜宴間興“捧新人茶”,即由新郎新娘為每壹賓客逐個敬茶。“鬧洞房”在玉林地方是比較文雅的,全在乎大家高興逗東而已。 婚禮後的第二天,新郎家習慣上還要“請生親”,即把女方家所有親戚全請來,擺上酒席,借以大家見面相識。婚後第三日,是新娘的“回門”日。是日新郎新娘帶上禮物雙雙回娘家拜見嶽父嶽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