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告訴人民道理的詩句 1.告訴做人的道理的詩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伶仃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無題》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唐?杜甫《》)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誌》)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元朝?王冕《墨梅》)
2.蘊含深刻道理的 詩句
題目題西林壁(宋 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目琴詩(宋 蘇軾)
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壹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幹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壹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麽,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壹不可。
題目觀書有感 (宋 朱熹)
詩詞原文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壹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壹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壹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題目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宋 楊萬裏)
詩詞原文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裏,壹山放出壹山攔。
哲理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壹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麽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壹時壹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壹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3.告訴道理的詩句
過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壹經
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壹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垂釣者
在大海的岸邊,端坐著兩個垂釣者,壹位老人,壹位青年。有所不同的是,老人忙忙碌碌不停地下鉤、起竿。然後將鉤上的小魚摘下放進身後的水筒裏;而青年卻安安靜靜,偶爾提起魚竿,也只是空空的,沒有壹條魚。原來,老人用的是五六只小鉤,每只鉤上都能鉤上壹條小魚。青年的魚鉤卻碩大無比,他壹心只想釣大魚,在他眼中,老人是在糟踐釣魚者的形象,他對那些小魚簡直不屑壹顧。
夕陽快落山的時候,老人挑起沈甸甸的擔子高高興興地回家了,年輕人依舊不舍地盼望著大魚的出現。
老人似乎並沒有多大的欲求,可他卻體味到了收獲的快樂。年輕人雖然意誌堅定,執著不懈,卻因目標過大,難於實現,而壹無所獲。
生活有時並不像我們預想的那樣,期望越高得到的越多。壹味地好高騖遠,貪多,圖大,會錯失身邊許多小的機會;到最後大事沒做成,小事也沒做好,弄得精疲力竭,壹事無成。釣小者得多,釣大者反而得少,懂得適時放棄那些難以實現的目標,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抓住機遇,勇於拼搏,壹步壹步腳踏實地地去努力,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終有壹天會享受到成功者的勝利和喜悅。
4.有哪些說明道理的詩句,告訴了我們什麽道理
1.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
2.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伶仃洋》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5.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無題》
6.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唐?杜甫
7.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誌》
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
9.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元朝?王冕《墨梅》
10.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於謙《 石灰吟》
11.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樂府詩集·長歌行》
12.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七步詩》
13.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孔子家語》
14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15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