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苔詩句 1. 袁枚的詩《苔》詩意是什麽
1、詩意:春天明亮的陽光照不到的背陰處,生命照常在萌動,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長,即使那如米粒壹般微小的苔花,壹點也不自暴自棄,壹點也不自慚形穢,依然象那美麗高貴的牡丹壹樣,自豪地盛開。
2、原文: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
《苔》是清代詩人袁枚創作的壹首詩歌。3、作者簡介: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江蘇,先後於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
嘉慶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壹。
擴展資料《苔》是清代詩人袁枚創作的壹首詩歌。苔蘚自是低等植物,多寄生於陰暗潮濕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並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發的勇氣,詩人能看到這壹點並歌而頌之,很有眼光。
賞析“白日不到處”,是如此壹個不宜生命成長的地方,可是苔蘚卻長出綠意來,展現出自己的青春,而這青春從何而來?“青春恰自來”,嗯,並不從何處來,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蘚自己創造出來的!它就是憑著堅強的活力,突破環境的重重窒礙,煥發青春的光采。“苔花如米小”苔不會開花的。”
也學牡丹開“,既是謙虛,也是驕傲!對的,苔如此細小低微,自不能跟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賞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卻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爭得和花壹樣開放的權利——這世道並非僅為少數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參考資料:
2. 古詩 《苔》 意思
壹、譯文 是如此壹個不宜生命成長的地方,可是苔蘚卻長出綠意來,展現出自己的青春,而這青春從何而來?嗯,並不從何處來,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蘚自己創造出來的!它就是憑著堅強的活力,突破環境的重重窒礙,煥發青春的光采。
苔不會開花的。既是謙虛,也是驕傲!對的,苔如此細小低微,自不能跟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賞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卻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爭得和花壹樣開放的權利——這世道並非僅為少數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二、原文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三、作者出處 清代詩人 袁枚 《苔》 擴展資料壹、作品賞析 生命在於綻放。
正如詩中所言,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就算是白天太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苔花也依舊楚楚盛開。
花之為花,或者說苔花之為苔花的意義就在於盛開極致綻放,正如人生壹樣,我們的人生也需要綻放。 生命無輕微。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花雖然長得卑微的如米這麽小,但是,這又有什麽關系呢?它依然能夠像牡丹花意義,極致的盛開。
苔花如米小是苔花的自然生長狀態,自然生命屬性,然而,它如牡丹花般盛開是對自然生命的超越。 二、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
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隨園,吟詠其中。
3. 苔的詩句怎麼解釋
苔 [作者]:袁枚 [年代]:清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 苔蘚自是低級植物,多寄生於陰暗潮濕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並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發的勇氣,詩人能看到這壹點並歌而頌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處」,是如此壹個不宜生命成長的地方,可是苔蘚卻長出綠意來,展現出自己的青春,而這青春從何而來?「恰自來」,嗯,並不從何處來,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蘚自己創造出來的!它就是憑著堅強的活力,突破環境的重重窒礙,煥發青春的光采。
苔也會開花的,當然,怪可憐的,花如米粒般細小,但難道小的就不是花嗎?只要能夠開放,結出種子,繁衍後代,便是生命的勝利。所以,「也學牡丹開」,既是謙虛,也是驕傲!對的,苔花如此細小低微,自不能跟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賞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卻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爭得和花壹樣開放的權利——這世道並非僅為少數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從以上所述,可知這首短詩含意實在豐富,就如從壹粒沙照見大千世界。
袁枚還另有壹首詠苔五絕:「各有心情在,隨渠愛暖涼。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青苔從來沒有見識過斜陽之美,詩人是為之可惜還是慶幸呢?又或者,如夏蟲之不可語冰,青苔是永遠不會明白斜陽的艷麗是怎麽回事! 生命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
人生的進程中,有完美,也有殘缺。 無名的花,悄然的開著,不引人註目,更無人喝彩。
就算這樣,它仍然那麽執著的開放,認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間,毫無保留地綻放給了這個世界。 無名花不會因為別人在意與否,就不敢撥開初艷的花蕊;蒲公英也不會因為歷程的艱險,就不離開那安全的母體,去走進飄萍的流浪。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牡丹有牡丹的熱鬧非凡,苔花有苔花的安然自在;我們雖然不知道將來的結局會怎樣,但仍要如這花兒壹樣,盡可能把自身那微弱的能量,全部釋放出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只是壹朵微小的苔花,卻也要象牡丹那樣,開的陽光燦爛,開的芳香怡人!花朵雖香,凝聚的是眾人的汗水,我不敢獨享,更不敢竊自欣喜,我知道前面的路還很長。
4. 《苔》袁枚古詩詩意
壹、譯文
春天和煦的陽光照不到的背陰處,生命照常在萌動,苔蘚仍舊長出綠意來。苔花雖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貴的牡丹壹樣熱烈綻放。
二、原文
清代·袁枚《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擴展資料
賞析:
苔蘚自是低級植物,多寄生於陰暗潮濕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並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發的勇氣,詩人能看到這壹點並歌而頌之,很有眼光。
這首短詩含意實在豐富,就如從壹粒沙照見大千世界。無名的花,悄然地開著,不引人註目,更無人喝彩。就算這樣,它仍然那麽執著的開放,認真地把自己最美的瞬間,毫無保留地綻放給了這個世界。
5. 描寫苔蘚的詩句
1,《陋室銘》劉禹錫: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翻譯:苔蘚爬上臺階染出壹片碧綠,草色映入竹簾映得漫屋青色。
這裏談笑的都是博學多識的人,來往的沒有不學無術之徒。2,《苔蘚山歌》顧況:野人夜夢江南山,江南山深松桂閑。
野人覺後長嘆息,帖蘚粘苔作山色。翻譯:晚上做夢到了江南山,山上松桂高聳,郁郁蔥蔥,壹覺睡醒後發出長長的嘆息,堪堪將附著的苔蘚作為山色。
3,《南山田中行》唐代:李賀秋野明,秋風白,塘水漻漻蟲嘖嘖。雲根苔蘚山上石,冷紅泣露嬌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蟄螢低飛隴徑斜。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白話譯文:秋風掠過,秋野明凈,池塘積水深又清,草中蟲兒唧唧鳴。長滿苔蘚的山石,浮起濃密的雲氣。
掛著露珠的秋花,在嬌滴滴地哭泣。九月,荒地裏的稻子參差不齊,發著冷光的螢火蟲在斜徑上低飛。
石縫裏滲出的泉水滴入沙地,鬼火如墓中漆燈,花朵似的點綴著松林。4,《古歌》唐代:沈佺期玉階陰陰苔蘚色,君王履綦難再得。
璇閨窈窕秋夜長,繡戶徘徊明月光。譯文:玉石做的階梯壹片陰綠,是苔蘚的顏色,君王卻是難得再踏足這裏了。
女兒的閨房秀麗,秋夜漫長,明月的光輝在窗子前徘徊。5,《寄華山僧》唐代:賈島五更鐘隔嶽,萬尺水懸空。
苔蘚嵌巖所,依稀有徑通。譯文:苔蘚嵌在巖石中的地方,依稀有壹條小路可以暢通。
擴展資料:
比較高級的種類,植物體已有假根和類似莖、葉的分化。植物體的內部構造簡單,假根是由單細胞或由壹列細胞所組成,無中柱,只在較高級的種類中,有類似輸導組織的細胞群。
苔蘚植物體的形態、構造雖然如此簡單,但由於苔蘚植物具有似莖、葉分化,孢子散發在空中,對陸生生物仍然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在植物界的演化進程中,苔蘚植物代表著從水生逐漸過渡到陸生的類型。
中國的苔蘚植物十分豐富。全世界有苔蘚植物23000種,中國約有2800多種,占全世界的12.2% 。
中國苔蘚植物的特點是:(1)特有類群豐富。根據近幾十年調查的結果,僅見於中國的特有苔蘚屬和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僅少數涉及鄰近地區)的東亞特有苔蘚屬***35個,占中國苔蘚植物屬數的7.09%。
它們***含有48個種、亞種或變種,占中國苔蘚植物種總數的2.2%。這些特有屬、種在中國西南部橫斷山區、長江流域中遊山區和東南沿海山區存在3個分布中心;(2)在系統發生上居關鍵位置的類群多,如原始類型藻苔目(Takakiales)藻苔科(Takakiaceae)藻苔屬(Takakia)的兩個種;藻苔(T. lepidozioides)和角葉藻苔(T. ceratophylla)在中國西藏地區的察隅、波密及米林縣的高寒山地都有發現;(3)熱帶、亞熱帶成分占優勢。
參考資料:
6. 《苔》袁枚古詩詩意
苔 作者:袁枚 (清)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翻譯:春天明亮的陽光照不到的背陰處,生命照常在萌動,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長,即使那如米粒壹般微小的苔花,壹點也不自暴自棄,壹點也不自慚形穢,依然象那美麗高貴的牡丹壹樣,自豪地盛開。
賞析:這是壹首人生勵誌的小詩。苔雖然在陽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麽渺小.到了春天,它壹樣擁有綠色,擁有生命. 花開微小似米, 但卻壹定要象牡丹壹樣盡情綻開. 因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擁有同樣的大地也同樣頭頂廣闊的天空. 無名的花,悄然的開著,不引人註目,更無人喝彩。
就算這樣,它仍然那麽執著的開放,認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間,毫無保留地綻放給了這個世界。這也是我們生活中最可取的壹種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