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覃子豪的生平介紹

覃子豪的生平介紹

覃子豪,1912年出生於四川廣漢。1929年入縣立初中讀書,喜愛詩畫,為師長器重。1931年進入成都成城公學,次年赴北平就讀中法大學,深受19世紀浪漫派詩人的影響,推崇象征主義詩風。1935年進入日本中央大學,積極參加進步學生的文藝活動,開始進入詩壇,曾倡導“新詩歌運動”。此時期的詩作表現了執著青年對於生命的追尋,詩風明朗,富強烈現實感。

1937年日軍侵華戰爭爆發,覃子豪回國投身抗日工作,輾轉浙江金華、江西上饒等地,主編《八六簡報》、《詩時代》。永安遭轟炸後,詩人以神來之筆,壹周寫詩45首,控訴日軍罪行,有詩集《自由的旗》、《永安劫後》、譯詩集《裴多菲詩》、散文集《東京回憶散記》行世。

抗戰中,他歸國參加抗日文化活動,創作詩歌,主編文學副刊。1947年為謀生計漂流臺灣,創辦了第壹家以抒情為正宗的《新詩周刊》。

1954年,他與余光中等人成立了著名的“藍星詩社”並任社長,先後主編《新詩周刊》、《藍星詩刊》等,在臺灣頗有影響。“藍星”是壹具有沙龍精神的現代派詩社,無固定理論和絕對信條,最具特色的是“自由創作”路線,提倡充分發揮個人才華、個性,形成獨有之創作風格。覃主張“民族的氣質、性格、精神等等在作品中無形的表露”,詩歌應該通過反映現實和人生來觀照讀者。

1957年覃發表重要詩論《新詩向何處去》,對以西化為核心的“六大信條”進行了尖銳批駁,表達了中國民族主義詩人的心聲,引起臺灣所有熱愛中國文化的人們強烈***鳴。與此同時,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傳統的嚴謹與浪漫的抒情相結合,創作出壹些上乘詩作。

如《過黑發橋》中寫道:

“港在山外/春天系在黑發的林裏/當蝙蝠目盲的時刻/黎明的海就飄動著/載滿愛情的船舶”;《畫廊》是其創作發展上具有轉折意義,思想藝術成就最高的壹本詩集。詩人從生活表層的人生批評,深入到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如《肖像》:“這肖像是壹個詮釋/詮釋壹個憔悴的生命/紫銅色的頭顱是火燒過的巖石/他來自肉體的煉獄/他的靈魂在吶喊/我聽見了聲音”。

可惜,詩集出版的第二年(1963年),正處於藝術發展階段的詩人卻因肝癌病逝。

“藍星”在臺灣詩社中占有重要地位,***出版詩集、散文集、評論集達53種,編發各種詩刊327期,為中國詩歌寶庫增添了豐富作品。這與覃子豪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他被譽為上世紀東南亞最著名的“海洋詩人”,臺灣“詩的播種者”及“藍星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