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妳來 或者不來 我就在這裏 不悲不喜 妳去 或者不去 我就在這裏 不憂不懼)求全

(妳來 或者不來 我就在這裏 不悲不喜 妳去 或者不去 我就在這裏 不憂不懼)求全

《班紮古魯白瑪的沈默》

作者:紮西拉姆·多多

妳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不悲不喜

妳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不來不去

妳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不增不減

妳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妳手裏

不舍不棄

來我的懷裏

或者

讓我住進妳的心裏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自馮小剛作品《非誠勿擾2》上映後,此詩在網站被瘋狂轉載,網友甚至仿照其句式,展開新壹輪的造句熱。很多人認為,這首《見與不見》為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所作。實際上,這是壹個流傳甚廣的謬誤。這首詩歌原名為《班紮古魯白瑪的沈默》,作者為紮西拉姆·多多,該詩出自其2007年創作的作品集《疑似風月》。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出自《疑似風月中集》,由紮西拉姆·多多於2007年5月15日撰寫於北京。

關於這首詩,作者曾有自述:

這壹首的靈感,是來自於蓮花生大師非常著名的壹句話:“我從未離棄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雖然他們看不見我,我的孩子們,將會永遠永遠受到我慈悲心的護衛。”我想要通過這首詩表達的是上師對弟子不離不棄的關愛,真的跟愛情、跟風月沒有什麽關系。

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捧紅壹首小詩《見與不見》。這是片中李香山(孫紅雷飾)的女兒在父親臨終前的人生告別會上送他的詩。它探討了愛與生命兩大主題,內斂而深情,不少觀眾熱淚盈眶。其作者壹度被傳為17世紀著名詩人倉央嘉措。

記者獲悉,作者其實另有其人,她是壹位名叫紮西拉姆·多多的當代女詩人。該詩出自其2007年創作的作品集《疑似風月》。

《非誠勿擾2》中,川川對父親李香山深情朗誦的《見與不見》因風格與倉央嘉措作品極為相似,壹直被認為是他的作品。網友被這首詩深深打動,有人在微博緬懷這位詩人,也有人走進書店尋找他的詩集。

不過,這首詩真是倉央嘉措寫的嗎?百度貼吧,有人給出這樣壹個答案,“《見與不見》實際名為《班紮古魯白瑪的沈默》(班紮古魯白瑪,音譯,意思為蓮花生大師),作者是紮西拉姆·多多。”昨日,新周刊也在微博更正,稱《見與不見》屬於紮西拉姆·多多。

此詩壹度為訛傳為倉央嘉措的作品,詩名甚至被改成《見與不見》、《妳見或者不見我》等。就像當年有人訛傳《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的作者是泰戈爾壹樣,這首詩以《見與不見》的名稱初登於《讀者》2008年20期。《讀者》已為此事致歉。同樣,《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的推手也是《讀者》。

其實這首詩出自多多從零七年五月開始寫的《疑似風月》集的中集,在《沈默》之前還有《唱》和《說》,它們是同壹個系列的。“班紮古魯白瑪”是從梵文音譯至藏文,再從藏文轉譯至漢文。“班紮”是“金剛”的意思,意為如金剛石般能斷除無邊無明煩惱。

這個詞來源於梵語“Vajrā”,讀如“哇吉拉”,藏語中缺乏相應音素,音譯為“Benza”,再由此音譯為漢文“班紮”。“古魯”來源於梵文“Guru”,是“上師”的意思,這個詞在藏文中誦咒時多用音譯為“Gulu”,講經說法時則意譯為“Lama”,這個詞又音譯為漢文“喇嘛”。

“白瑪”來源於梵文“Pādma”,讀如''巴德瑪“(註意,不是“帕德瑪”!),意為“蓮花”。音譯為藏語“beme”,再音譯為漢文,多作“貝美”,亦作“白瑪”。漢文班紮古魯白瑪”:金剛上師白蓮花,也就是蓮花生大師(第壹個將佛法傳入西藏的人,被認為是第二佛陀)。

而蓮花生大師的心咒就是:“嗡阿吽 班紮古魯白瑪悉地吽”,在起名字的時候,我就是從這個心咒中取的。

這壹首《班紮古魯白瑪的沈默》的靈感,其實是來自於蓮花生大師非常著名的壹句話:“我從未離棄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雖然他們看不見我,我的孩子們,將會永遠永遠受到我慈悲心的護衛”,多多想要通過這首詩表達的是上師對弟子不離不棄的關愛,真的跟愛情、跟風月沒有什麽關系。

前段時間,騰訊、網易、新浪等中國主流傳媒都曾為此事發表過澄清文章。這篇文章出現在07年5月份,並且收錄在07年出版的個人詩集《疑似風月》中針對此詩,倉央嘉措小組也發表專門文章辟謠。

百度百科-班紮古魯白瑪的沈默

百度百科-紮西拉姆·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