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譽為詩聖 ,而杜甫又與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著有《杜工部集》。他壹生創作了1400多首詩歌,數量之富,質量之優,流傳之廣,影響之大,冠蓋大唐,如日在天,後世詩人很難望其項背。杜詩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但又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大膽創新,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為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他生前鮮為人知,為世所棄,死後備受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褒揚。杜詩對元白和李商隱的詩影響甚深。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人對杜詩推崇備至,文天祥甚至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
毛澤東曾經對蘇聯著名作家費德林說:“他(杜甫)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人民詩人。他的作品是中國後人藝術欣賞的不朽文獻……也是給全人類留下的優秀文學遺產。”魯迅先生曾說:“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裏似的。” 郭沫若在參觀杜甫草堂時題詞:“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2012年9月,在成都舉行的紀念杜甫誕辰1300周年活動時,著名書畫學者黃錦祥即興賦詩曰:“行吟惠義腹中詩,沈郁高揚賦我思。謳雲頌月無聞語,吐盡人間疾苦詞。”千載歷史的回音壁上,崇杜之聲不絕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