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池》
五代 梁藻
翡翠吹翻荷帶雨,鷺鶿飛破竹林煙。
時沽村酒臨軒酌,擬摘新葉靠石煎。
《登謝公樓 》
宋狀元 鄒應龍
沿岸城廓開翠屏,南山毓秀欲騰雲。
寺院寶塔聳蒼吳,江上群峰排眾青。
沽酒自作太白醉,憑欄獨向曲江斟。
風流江左令何處,吊古吟詩誰解聽。
(鄒應龍,宋慶元間進士第壹,狀元。任泉州、贛州知府,廣西經略,工部尚書。嘉熙間端明殿大學士。寓長汀四堡)
《蒼玉洞 》
元逸士 王夢麟
曲曲清溪疊疊山,石門深處有禪關。
我來自得閑滋味,坐聽山重盡日還。
(王夢麟,清流人,晚年寓汀。有《石龕小集》)
《登大半山 》
明詩人 李穎
方仞雲峰護壹山,九天風露透衣寒。
固知仙境多靈跡,莫向枰棋著意看。
(李穎,上杭詩人,著有《梅隱稿》編《杭川風雅集》)
《南泉庵》
明進士 邱道隆
南征戰士欲投戈,尋樂施旗映薛蘿。
酒熟田家來賽社,晚晴漁舍亂堆蓑。
半簾風月吟中趣,壹劍功名水上波。
指點當年陳跡在,幾人襟袖淚痕多。
(邱道隆,上杭人,景泰間進士,江南道禦史。以鯁直觸忌,謫南雄知府)
《登北山 》
明進士 熊石兒
何苦入塵網,山高可嘯天。
采芝時壹得,弄日莫能先。
徑僻無凡客,雲深有大仙。
武陵人不遠,坐待此峰巔。
(熊石兒,名興麟,永定人。崇禎間進士,湖廣巡按,監察禦史。有《素園詩文集》
“客家”的詳細釋義:
客家是古越殘存者與秦以來中原漢人互相混化而成的人們***同體。[1]從宋朝開始,粵贛閩三地交界處的畬族、峒族、漢族等民族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然後又往南方各省乃至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遷徙,並最終成為漢民族中壹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異的重要民系族群。 據有關學者估計,全世界約有1500萬客家人。
史籍記載:
黃遵憲在《梅水詩傳·序》中說:“嘉應壹州,占籍者十之九為客家。此客人者,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傳世三十,歷年七百。”按黃遵憲的說法,嘉應州自1773年(清雍正十壹年)立州,從嘉應立州之始追溯,客家人已經在嘉應之地定居超過700年,已經延續了三十世嗣,是大約公元1000年前後(北宋時期)中原族群南遷到嘉應之地的。而放眼珠三角許多被歸類為廣府方言系的居民,至廿壹世紀之初仍未有傳下三十代孫嗣,可見客家人在嶺南定居的時間並不比廣府系晚。有壹個非常明顯的事實就是:客家人不可能全部都來自河洛地區,黃遵憲所謂“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必然只是對其中壹部分的概述,而不可能是指全體客家人。黃遵憲《梅水詩傳·序》對嘉應州居民來源的描寫,可能只是以他本人的家族遷徙史為基礎。
另外,在 黃遵憲的《乙亥雜詩》中也提到:“蓽路挑弧展轉遷,南來遠過壹千年。 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這就再壹次證明了客家人根源自中原河洛,其中不少客家人定居嶺南已經超過1000年。大埔縣萬福寺始建於834年(唐文宗太和八年),至2014年已經超過1180年。據明朝 祝枝山編《正德興寧縣誌》記載,宋諫議大夫、翰林學士、探花 羅孟郊童年時,在神光山南麓貴人峰的小廟裏讀書。常在池邊習書,洗硯池中,其水盡黑。羅孟郊考中探花之後,鄉人便擴建這座小廟,並定名為墨池寺。羅孟郊生於北宋初的循州興寧縣,斷然不可能是北宋才從中原南遷而來,自是唐代以前便已定居於此。
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民系,而不僅僅是南遷流落於這壹地區的中原人”。根據這些年的人類學以及移民史研究,大體可認為前壹種說法更符合歷史真相。從魏晉南北朝、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多次入侵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粵東北,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