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霞圃是我國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位於上海嘉定區嘉定鎮東大街,由三座私家園林明代龔氏園、沈氏園、金氏園和邑廟合並而成,全園面積3萬多平方米。其中邑廟可以上溯至宋代嘉定年間,。
邑廟位於全園的東南方,占地約2700平方米。殿建築宏偉、高大,結構獨特,系上海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邑廟。
邑廟大殿於明清兩代因火災和兵禍而屢毀屢建,存留下來的大殿、工字廊和寢宮均為後來1882年的清代重建。
大殿重檐覆頂,檐口飾釘帽,屋脊上塑盤龍吐水戲珠圖,兩端塑動物及八仙。殿前月臺三面有石圍欄,18根望柱頭上鐫有形態不同的石獅。
殿北有工字廊與寢宮相連,宮內置大床及家具,陳設華麗。殿西有月門,門額“逸趣”、“神韻”。殿東側有石板路通沈氏園。
在園東南大門外兩側有兩座井亭,均為邑廟遺物。亭皆方形,亭內有井,飛檐翹角,鬥拱花板,高3米多,面積近7平方米,檐口置人物塑像,亭內天花板鐫雙龍戲珠圖,四周設石欄連四柱。
在園的西南方為龔氏園,占地約5400平方米,東臨賓藻風香室,西靠歸家弄,南以院墻為界,北至清鏡塘。
龔氏園由龔家先祖草創,成園則是在明代,由龔弘所建,龔弘官至工部尚書,顯赫壹時。龔弘過世後,龔氏敗落,1555年龔敏卿將龔氏園售給徽州鹽商汪某,後龔敏卿的兒子龔錫爵鄉試中舉,汪某將宅第歸還給了龔氏。
龔氏園以桃花潭為中心,南北兩山隔潭相望,山石亭臺互為襯景。南有晚香居、霽霞閣、池上草堂、儀慰廳,西有叢桂軒,北有即山亭、碧光亭、延綠軒、碧梧軒、觀水亭,它們或築於山上,或構於潭邊。遠近高低、前後左右,主次分明,疏密相宜。
桃花潭南北兩山對峙,南山峭壁聳崎,北山渾厚見長。沿潭茂林修竹,斷岸滴泉,臨水曲徑,低欄板橋。可謂山具丘壑之美,水攬幽邃之勝,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典型的我國自然山水園林。
西門樓為園西南部入口,門高5米,寬3.5米,門樓上方塑以花鳥及紋狀圖案,樓脊上有吻獸,門樓上有“含芳凝露”磚刻門額。
儀慰廳又作義慰廳,位於西門樓西側,東向三楹,面積25平方米。儀慰廳前後有兩院,步入門樓為前院,南側孤植女貞,東北隅有松竹湖石。
園南的東西主幹道越前院及廳中而過。廳檐懸“秋霞圃”行書額,後院以羅漢松、枸骨、慈孝竹、芭蕉、茶花與雲層狀假山組成壹幅精致的庭院小景,院北側有梅花形門洞通南山坡,門南北兩面題額為“幽賞”和“翠疊”。
南山位於桃花潭南岸,以湖石夾土築成,東西長40余米。山有南北兩崗,崗上林木遮天蔽日。北崗有疊成牛、馬、羊等動物形狀的湖石,南崗有霽霞閣。
霽霞閣為方形,面積6.3平方米,霽霞閣原屬於金氏園,後移至龔氏園。
出霽霞閣,經長約5米的仙人洞,即抵位於南崗東南腳下的晚香居,此居為三楹,面積66平方米,居前有小院,植四時花木,散置湖石。居後有廊,通賓藻風香室。
桃花潭系龔氏園的中心,舊時潭畔桃紅柳綠,故名。潭東西約55米,南北約17米,池岸曲折縈回。南岸港汊有石板平橋,長約3米,寬將近1米.
橋側崖間嵌陰刻楷書“涉趣橋”3字,系明代嘉定四先生之壹的婁堅所題,後來被毀,存留下來的為後來1838年按殘石拓本摹刻。
潭東南有平橋通向沈氏園。橋三曲,長將近10米,橋面雙拼石條***寬0.75米,石條兩側刻圓形壽字和蝙蝠圖形,故又名福壽橋。橋邊置石欄桿,望柱頭上鐫有四頭獅子,神態各異。
池上草堂形似舟楫,故又名舟而不遊軒,位於桃花潭西南岸,南向,三楹兩披,東西長約15米,南北寬將近7米,高5米,面山背水。
池上草堂名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池上篇》和《草堂記》,堂與額後來都被毀了,存留下來的是後來重建的。
池上草堂堂中楹陳設明式紅木家具,上懸夏雨的行書額。堂前置數峰玲瓏石,間植桂花、海棠、芭蕉、杜鵑及南天竹。東披形如船頭,三面臨水,有壹形如跳板的條石連接南岸。
室內側設扶王靠,上懸上海畫院應野平題“舟而不遊軒”篆書額。額下置壹面大鏡,可盡收桃花潭四周景色,虛實相間,真幻莫辨。
叢桂軒位於桃花潭西,臨池向東,方形,面積約50平方米。軒東西兩面為清式格子門,南北兩面置落地花格長窗,四角有漏窗8扇,橋式穹頂,內陳明代紅木家具。
軒門懸掛“叢桂軒”匾額,“叢桂”之名,出自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中“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叢桂軒南側有門洞,兩面門額為“清芳”、“含芳”,系邑人浦泳所書。軒東沿池遍植迎春花、垂柳,南種芭蕉、翠竹,西有南天竹、金桂,北栽青松、臘梅。西側兩棵金桂已逾百年。軒南側有酷似老態龍鐘的福、祿、壽星的三座立峰石,“壽星”居中,左“祿”右“福”,形神兼備,故名三星石。
北山位於桃花潭西北,東西長約40米,高2米余,系黃石堆疊而成。因山巔有大銀杏,西側遍植青松,故名青松嶺。山頂上六角形的即山亭登臨可盡覽園景,也可眺望遠處城堞,故前人有“陌上女郎連抉出,即山亭子探春來”句。
山後有“近綠軒”,山前水上有“撲水亭”,都是登臨佳處。站亭中望水面波光粼粼、清澈見底,湖中遊魚來回穿梭於湖石之間。湖石形狀各異,有的像鰲頭、有的像鷹嘴、有的近似駱駝、有的狀如老牛,皆惟肖惟妙,妙趣橫生。
亭西側置石凳石桌,亭下的歸雲洞曲折三彎,長近13米,高約2米,南口有百年楓楊屏蔽。南北洞口原分別鐫有“歸雲”和“洞天”的題刻。
碧光亭位於桃花潭北,歸雲洞東,三面臨水,又名撲水亭。亭面積近29平方米,臨水三面置扶王靠,亭北墻上辟月洞門,門上有“渡月”匾額。
碧梧軒位於桃花潭北,也稱山光潭影館,俗稱四面廳。軒三楹,南向,面積約150平方米,其名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之句。
軒東側植桂花、迎春,西側栽芭蕉、青桐。軒前月臺石板鋪地,東西有兩棵百年盤槐,臨潭石欄護圍,憑欄眺望,南山景色壹覽無遺。
軒後小院青苔如茵,兩棵百年桂花葉稠蔭翠。軒內置清式紅木桌椅、長幾,中楹閘堂板上懸松竹石“三清圖”木刻畫壹幅,高1.67米,寬1.36米,兩側粉墻亦懸名家書畫。
碧梧軒內有“壺嶠長春”、“靜觀自得”、“山光潭影”、“靜觀自得”、“碧梧軒”和“壺嶠長春”等6塊匾額,軒東側有古琴形雲紋石,長1.64米,寬近1米,石上鐫刻的“橫琴”兩字。
延祿軒位於北山北麓,碧梧軒西。軒南向,壹楹,面積約28平方米軒外有曲廊與碧梧軒相連,四周青松、翠竹相間,芭蕉互映。
觀水亭位於碧梧軒東側,北臨清鏡塘。原題額“枕流漱石”,故又名枕流漱石軒,原額已佚,存留下來的為後來補書。亭面積約10平方米,四披屋頂,飛檐翹角。亭內三面有扶王靠,亭前木蓮根棵盤結。
題青渡位於桃花潭東北隅,碧梧軒東,原為龔氏園壹景,渡上架雙拼石條,長約3米,寬約1米,為聯結沈氏園與龔氏園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