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韓琦, 歐陽修,富弼,範仲淹,劉輝的人物簡介

韓琦, 歐陽修,富弼,範仲淹,劉輝的人物簡介

韓琦 (1008—1075),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將。天聖進士。初授將作監丞,歷樞密直學士、陜西經略安撫副使、陜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與範仲淹***同防禦西夏,名重壹時,時稱“韓範”。嘉祐元年(1056),任樞密使;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國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寧八年卒,年六十八。謚忠獻。 《宋史》有傳。著有《安陽集》五十卷。 《全宋詞》錄其詞四首。 歐陽修(1007~1072年)註音 ōu yáng xiū ,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壹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範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壹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壹堂。本文選其《朋黨論》、《五代史伶官傳序》、《醉翁亭記》、《秋聲賦》、《祭石曼卿文》、《賣油翁》六篇;選其詞《采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訴衷情(清晨簾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館殘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時)》、《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蝶戀花(家庭院深深幾許)》六首;先其詩《戲答元珍》和《畫眉鳥》二首。

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詞集名。北宋歐陽修作。三卷。南宋羅泌編次。收入《歐陽文忠公文集》,又有影宋刻單行本。明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本改題《六壹詞》,僅壹卷,據前本而有所刪節。另有影宋本《醉翁琴趣外編》六卷,多有《近體樂府》未收之詞。公集三代以來金石刻為壹千卷。在滁州時,自號醉翁。晚年自號六壹居士,曰:吾《集古錄》壹千卷,藏書壹萬卷,有琴壹張,有棋壹局,而常置酒壹壺,吾老於其間,是為六壹。歐公壹帶儒宗,風流自命。詞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艷曲,謬為公詞。富弼(1004—1083)字彥國﹐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天聖八年(1030)以茂才異等科及第﹐歷知縣﹑簽書河陽(孟州﹐今河南孟縣南)節度判官廳公事﹑通判絳州(今山西新絳)﹑鄆州(今山東東平)﹐召為開封府推官﹑知諫院。夏景宗李元昊寇鄜延﹐大將劉平戰死﹐黃德和誣其降敵。富弼參與審理此案﹐昭雪劉平之冤。慶歷二年(1042)為知制誥。遼重兵壓境﹐遣使求關南地﹐富弼奉命出使遼朝﹐拒絕割地要求﹐以增加歲幣而還。三年﹐任樞密副使﹐上當世之務十余條及安邊十三策﹐大略以進賢退不肖﹑止僥幸﹑除積弊為本。與範仲淹等***同推行慶歷新政。不久被排擠﹐出知鄆州﹑青州(今山東益都)。時河北大水﹐流民南至京東。富弼動員所轄地方出粟救災﹔山林河泊之利﹐任流民取以為生﹔募數萬饑民為兵。至和二年(1055)﹐與文彥博同時被任為宰相。嘉祐六年(1061)﹐以母喪罷相。英宗即位﹐召為樞密使﹐因足疾解職﹐進封鄭國公。熙寧元年(1068)入覲﹐宋神宗趙頊問邊事﹐以“願二十年口不言兵”為對。二年﹐以左仆射、門下侍郎拜同平章事﹐竭力反對王安石變法﹐稱疾求退﹐出判亳州(今安徽亳州)。青苗法出﹐他拒不執行。後退居洛陽﹐仍繼續請求廢止新法。元豐六年(1083)病死,年八十。有奏議、安邊策、文集等,今存《富鄭公集》壹卷。《宋史》卷三壹三有傳。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後。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陜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二歲父亡,母改嫁朱氏,從其姓,名說。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進士,初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29歲,復範姓,改名仲淹。後歷任大理寺丞、秘閣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曾出任陜西宣撫史、陜西四路安撫史,戰功顯赫,又曾做過泰州,楚州、陳州、睦州、饒州、潤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鄧州、青州等地方官。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於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範文正公集》傳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明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