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時千裏尋人的典故

古時千裏尋人的典故

尋親達十年,

飽經風霜苦。

扶柩返故裏,

母兄俱作故。

潘武,字涉峰,本邑珍門人。父樹京,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出遠門經商,長子玉行僅七歲。父親離家三月後,次子潘武才出生。妻子葉氏在家紡紗織布維持壹家生活,含辛茹苦撫育兩個兒子,丈夫卻沓無音訊,生死未蔔。

潘武年少,就立下尋父之誌,只因家貧缺少路費而不能遠行。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十歲的潘武決意外出尋親。臨行前,他將母親托付兄長照顧,並請縣府發給通途證明,然後肩挑簡單行李孑身啟程,踏上艱苦而漫長的尋父之路。他晝行夜宿,腳不停止。冬去春來,隨身攜帶的費用花完了,途中只好以人占蔔算命來解食宿之需。生活雖苦,但其尋父之誌從未動搖、改變,決心依舊。十年中,潘武的足跡踏遍吳、楚、泰、蜀等8省,歷經虎狼煙瘴,江湖風險之苦,始終沒有探得父親的任何消息,然而他不灰心,不回頭,繼續前進尋找。

壹日,潘武在雅州邂逅楚地客人楊甫賢,告知曾與他父親有過交往。交談中還得知父親已更名,娶秦地壹女子另成壹家庭,往來於蜀中,今在建昌。他得此確實消息,驚喜萬分,拜別楊氏後立即渡江而上,到達建昌,知道父親又到理州去了,他怕錯過機會,速追尋到會理,幾經打聽尋覓,父子終得見面,兩人相擁而泣。父親出門時還是青年,如今已成老者。父子決定同返故裏。

回家路上,潘武盡力照料好父親的生活。父親畢竟年事已滿,當兩人行至黎州,忍受不了長途跋涉的艱辛,突然患病不能繼續前行時,只得停留當地的客棧請醫撮藥治療。然而,就此客居黎州三載,父親竟然病故,時為康熙六十壹年(1722年)九月。潘武無錢置辦棺木,念及父親不能生還家鄉,悲痛欲絕,淒慘情景感動路人。適逢巡撫塞工進藏途經黎州,了解情況後,頓生惻隱之心,召見潘武,對其孝行予以褒獎,贈送白銀四十兩;雅州楊文彩、徐福元等地方官員亦慷慨解囊,潘武才得以置辦棺木,扶柩抵家,終於完成了尋父回家的夙願。

可偏偏禍不單行,潘武到家,又遭晴天霹靂。他見到的是母親和兄長的遺體。潘武忍淚含悲,壹壹安葬親人。

父親在黎州病重時,所娶外室及子女從含江前來,潘武熱情地接待並攜歸老家,視之如嫡母,日後還將弟妹婚嫁,使他們成家立業,盡到了長兄為父的責任。

潘武千裏尋父之孝行,歷來在梅李壹帶傳頌。

摘自《珍門鎮鎮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