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尺男兒不為民,愧對父母枉為人。
世間自有正氣在,路見不平有須眉。
我合上書,嘴裏仍念著這四句七言律詩。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是第三軍團每次行動後都要留下的卡片。它在我心中回蕩,這不是單單的壹張卡片。它是代表了少年的豪情壯誌,承載著他們真摯的感情。是青春的吶喊,是正義的呼喚!
第三軍團主要講述了在龍城民輔中學的故事。最近在龍城出現了壹個第三軍團,然而民輔中學的校長懷疑這個第三軍團就在學校裏,於是派剛大學畢業的華曉當壹個高中生進入高二(5)班打探情況。後來,發現了第三軍團其實是由少言寡語的駱強、知恩圖報的陸文虎、勇敢大膽的魯湘舟、溫文儒雅的常振家和才華橫溢的劉天人組成的。最後,第三軍團因為觸犯了法律警察要逮捕他們。校長做了壹個驚人的決定······
在這裏面,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校長。到最後校長竟然自己去自首,頂替第三軍團。讀到這裏,我不禁鼻子壹酸,淚水在眼眶裏打轉。這是多麽偉大的壹個決定啊!其實,人人口中嚴格、不善解人意、自以為是的校長難道就沒有自己的苦衷嗎?當然有!他只不過想更好地管理學校,也只是刀子嘴豆腐心而已。卻沒有幾個人能理解他。
第三軍團其實是壹個行俠仗義,懲惡揚善的正義團隊。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去維護這個社會,懲罰壞人。他們讓我明白這個社會還是有正義的人的!只是太少了······
還記得有壹次在公交車上,我無意間看到了壹個身穿黑色上衣的男子正在慢慢靠近壹位坐在靠窗的女性。那個阿姨睡得很熟,男子以嫻熟的動作迅速把手伸進她的包裏,掏出了壹部手機和錢包後立馬下了車。我的嘴巴張了張,卻發不出任何聲音。當時我敢肯定,有很多人都看到了,但卻沒有壹點反應。甚至有些人看到了之後馬上把頭轉過去假裝沒看見。我心裏很憤怒,卻又無可奈何。為什麽沒有壹個人站出來打抱不平?為什麽沒有壹個人提醒她?為什麽沒有壹個人敢出來制止歹徒?是怕把自己也牽扯進去吧。我為什麽沒有看到壹絲的正義?可是我也在自責。自責自己的微不足道,膽小怕事。
這個社會需要正義!我希望世界能多壹些像第三軍團這樣的人。讓世間充滿正義之光!此刻,我的腦海中又浮現出了那四句詩——
七尺男兒不為民,愧對父母枉為人。
世間自有正氣在,路見不平有須眉。
篇二
創作於1600~1601年的劇本《哈姆雷特》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就是到現在,依然感覺他震撼人心。而這壹切不是情節的因素,也不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而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它描寫的是壹種極其原始的悲劇,人的悲劇。
劇本主要寫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外地讀書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不久後,叔父登基,並與哈姆雷特母親結婚,他對此充滿疑惑和不滿。不久後,父親的鬼魂出現,告訴哈姆雷特自己是被新國王害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給他報仇,哈姆雷特通過裝瘋賣傻,證實了叔父謀害老哈姆雷特的事實,他對這壹事實充滿憤怒和不滿,開始了對叔父復仇計劃,在這次復仇中,他害死了很多罪有應得的人,卻也害死了無辜的人和失去愛的人。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觀發生了改變,他的性格也變得復雜和多疑,同時又有滿腔仇恨不能發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壹個問題”常常困撓著他,令他痛苦不已。
這個故事,從鬼魂、裝瘋賣傻、失去愛情、試探國王、誤殺大臣、被流放,到最後的決鬥,故事曲折,激動人心。“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句哈姆雷特感嘆的話,從中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內心痛苦的掙紮。明明心裏是善良的,不想這樣,但是無奈被命運控制著,被仇恨蒙蔽著,母親改嫁與父親弟弟,和父親的死亡,給哈姆雷特很大打擊,讓他心裏留下了陰影,最後愛情的葬送,在這如此的大悲劇中,還有這小悲劇,他無助,可憐。
在父親死的這壹段時間裏,哈姆雷特因為現實的殘酷,改變了許多,在磨煉的過程中他通過親身的經歷和自己的思考來提升自己。他變得堅定,他要通過自己的奮鬥改變命運。但最後,他還是為了正義犧牲,他死得偉大,令人惋惜。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馬雲,壹個億萬富翁,大家討論起他,可能都是投去羨慕的眼光,可是他是經歷多少奮鬥,才改變命運的,沒有多少人願意去了解。馬雲做過搬運工,蹬過三輪車給書社送書,他曾經兩次高考失利,但是都沒有放棄,還壹心想著準備第三次高考,通過不懈努力。終於他成功了。壹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互聯網,他立馬發現這是壹個商機,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1996年,32歲的馬雲艱難的推廣自己的中國黃頁,在很多沒有互聯網的城市,馬雲壹律被稱為“騙子”,但馬雲仍然像瘋子壹樣不屈不撓出門跟人侃互聯網,說服客戶。業務就這樣艱難地開展了起來。1996年營業額不可思議地做到了700萬!在後來,他扛過重重的商業危機,迎來了輝煌的人生。他的壹生都在奮鬥,都在與命運做鬥爭,他成功了。
有句話說:“壹千個讀者心中有壹千個哈姆雷特”,在我的心中,哈姆雷特的命運很悲慘,但他卻很勇敢得奮起反抗,他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心上。是的,在命運面前,我們要勇往直前,無論遇到什麽困難與挫折,都要頑強地作鬥爭,在逆境中,迎難而上,想盡壹切辦法走上成功之路。
篇三
暑假期間,壹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在媽媽團大火,多次上了微博的熱搜。刷微博時多次刷到,我便對它產生了興趣;而我又不喜歡看電視劇,總覺得壹些好的作品改編成電視劇會毀了原著。因此我便看了由亦舒寫的小說版的《我的前半生》。上學後,經語文老師的介紹,看了魯迅的《傷逝》;才知道,亦舒的偶像是魯迅先生,亦舒的《我的前半生》便是改變魯迅先生的《傷逝》的。
但是魯迅先生的《傷逝》與亦舒的《我的前半生》的寫作手法卻截然不同。
魯迅先生的《傷逝》是從男性的角度寫感情蛻變的故事:那個時候正是五四青年運動的時期,勇敢的女大學生子君為了愛情和“朋友”涓生壹起反對傳統的兒女的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為了雙方心目中的“愛情”,離開了富裕的家庭,在外與貧窮的落魄青年涓生相依為命。涓生外出工作,子君經營兩人小家庭。然而在嚴酷的現實面前,愛情也會低頭,涓生無門無路,在當時,在未婚的前提下與女人同居是難以見容於社會,因此他失去了清貧但穩定的工作,漸漸的涓生發現子君變得瑣碎,不再善解人意,壹心只與房東小官太太鬥氣。他從前愛慕著的那個勇敢的、有見識的子君已不復存在了。最終,他以“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停滯不前的愛情不會長久下去”的理由與子君分手了。後來子君被她的父親接回了家,最終在那年的冬天死了。涓生悔之不叠,才明白子君的勇敢是因為愛情,他萬不該跟她說出實情。
魯迅先生是以涓生的第壹人稱寫的,文中大部分是涓生的闡述,很少提及子君及子君的內心描寫。
而亦舒的小說《我的前半生》中,男女主角的姓名與魯迅先生的《傷逝》壹模壹樣,都是子君和涓生。但他們的人生卻截然不同。
亦舒的《我的前半生》是從女性視角寫感情的蛻變的故事:家庭主婦子君沈溺的養尊處優中,突然有壹天丈夫涓生提出了離婚,當時子君深受打擊,不惜用兒女來挽留涓生,但並沒有挽留住涓生。子君在渾渾噩噩中度過了壹段時間,期間她的閨蜜唐晶壹直陪伴在她的身邊,並不斷鼓勵子君走出婚姻的失敗,後來子君驚覺不能再在渾渾噩噩中度過自己的人生,身為處於新時代的女性,不應因為失去了婚姻便覺得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於是子君便開始了在閨蜜的支持和幫助之下重新走進職場,打拼屬於自己的事業,並做出了壹番成就。這是講述壹個三十幾歲新時代女性的“逆襲之路”,壹段婚姻的失敗,讓女主角不得不堅強,變得更美麗,有了事業,最終遇見壹個很愛她的男人的故事。
亦舒是以子君的第壹人稱寫的,文中大部分寫了子君如何從遭受背棄的家庭主婦蛻變成美麗而有所作為的女性,重點在於寫子君如何獨立起來。
對比於魯迅和亦舒的兩篇小說,我更喜歡亦舒的寫作手法及內容。魯迅先生的《傷逝》太過於消極,可能跟魯迅先生當時所處的環境有關。那時魯迅先生寫《傷逝》的目的是為了指出“個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探討受“個性解放思想”影響的壹代“五四”反腐青年在沖出家庭的牢籠後如何才能走上“新的生路”。故《傷逝》的結局註定是個悲劇,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調亦是沈悶壓抑的。而亦舒寫的《我的前半生》更符合現在這個時代的價值觀------女性應自信並獨立。故《我的前半生》整篇文章是勵誌向上的基調。
男性視角中的涓生的懺悔與女性視角中的子君的獨立,表現的是作家對社會和當時女性特征的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