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漢壽有哪些名人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祖籍常德漢壽縣。其祖先屈瑕被封為“武王之督”,封地在漢壽縣,近為“武王之督”銅戈原物的發現所證實;《橘頌》是屈原早年的作品,就是以沅澧流域尤其以漢壽盛產柑橘為背景而創作的。屈原是我國最早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他首創“楚辭”這種嶄新的文體,在發展民族文化上做出了卓越貢獻。李衡,三國孫吳太守,品德高尚,為官清廉,沒有家產,擔心辭世後兒子的生計,但又不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權力謀利,為兒子求官襲職,而在家鄉汜洲(今常德漢壽縣新興鄉桔林村)載桔千株,遺子務農。臨死前,他對兒子說:父親沒有家產遺存,但在老家汜洲有木奴(桔樹)千頭,只要妳精心培育,每年可給妳彩絹千匹,夠妳使用。兒子牢記父訓,偕家人回到家鄉,精心培育桔樹,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他構成的廉政文化,為湖湘文化添上新的壹筆,美譽青史,至今流芳。清朝詩人張之杜有詩雲:“種桔非為欲自存,願遺清白示兒孫。木奴千樹寒霜色,贏得汜洲香滿村”。周德元,宋孝宗淳煕年間(1174-1189)土紳周德元在梅溪(今常德漢壽縣豐家鋪鄉)建《龍津書館》。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其五世孫周麟舉進士,書館名聲大振。武陵郡守袁伸儒親臨其館,撥官銀擴建重修,並親自書寫了《龍津書館》匾額和《龍津書館記》,刻字立碑,使書館延續幾百年之久,至直清代尚有其遺留的產業,創造了傳承發展湖湘文化的歷史輝煌。宋代楊幺(1128-1135),建寅四年(1130)從鐘相起義。鐘相犧牲後,楊繼舉義旗,繼續執行“等貴賤、均貧富”的政治綱領,並采用“陸耕水戰”、“兵農相兼”的政策,豁免義區錢糧賦稅,發展生產,使境內人民安樂,物產豐盛,儼然壹幅“田蠶興旺、生理豐富”的理想農耕文化的世外桃源,深受百姓擁戴,勢力席卷洞庭湖區七洲十九縣,擁眾二十萬。後雖在紹興五年(1135)兵敗就義,但他創造的“陸耕水戰”、“兵農相兼”的軍懇文化和農耕文化為湖湘文化增添了光輝。丁易東,宋鹹淳戊辰(1268)進士,朝儀大史、樞密院編修、理學大師丁易東在石潭坪(今常德漢壽縣巖咀鄉)創石潭精舍東西兩廂***四齋,並捐田壹千二百畝用其租谷供應生徒的開支,親自授課講學,遠近學子慕名而至,名聲振動朝廷。元世祖初年,朝廷為其所辦的石潭精舍賜額“沅陽書院”,培養了大批湖湘學子。時任郡守的哈珊欽佩丁的行為,親自主持在沅陽書院栽松萬株,以倡其德。丁易東的遺著有《梅花詩》百余種、《周易象義》十六卷、《大衍索引》三卷,其學德博采諸家之長,為湖湘文化留下了壹份寶貴財富。明人羅時升詠“沅陽書院”詩雲:“石潭精舍龍崗東,曾見殘碑我尚童。不意亂離成廢址,忍教碣版付磨礱。何人綽楔此山長,補地經營半方宮。盛跡久湮須學後,那禁憑吊記丁公”。 明朝初年,承襲元代的笴政、田賦極重,縣城西南高峻,易遭幹旱;東北低窪,連年洪患,許多垸障田廢賦存,總額多達三萬七千石(擔),百姓如牛負重,郡縣長官仍加緊勒索百姓無力交稅,有的被關進監獄,有的逃走他鄉,老弱病殘者活活餓死,當時的龍陽典史青文勝痛心疾首,甘冒越級呈訴的罪名,向明太祖朱元璋連上三疏,大聲疾呼“地本彈丸,賦同大邑……民難堪命,天鑒為聰”,但石沈大海。他不忍坐視民困,決定赴京面聖,又因官職卑小,被拒於金鑾殿外,在百般無奈的情況下,他決心舍身為民,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五月初壹,青文勝將奏章藏於自己的發髻之中,自縊於朝廷登聞鼓下,驚動了朝廷。明太祖感憫於青文勝的為民獻身精神,詔諭減免龍陽稅賦三分之二,由三萬七千石減至壹萬三千石,並永為定額。他的言行充分顯示了湖湘人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的高尚品德和自我獻身精神。他的壹生正如明朝進士、詩人朱庭聲的詩句:“不為身家只為民,誓將壹死感吾君。寸誠真切彌天地,散作龍陽百裏春”。黎學錦,清代嘉慶年間(1776-1838)選入國子監,官至河南糧運儲道兼署按察史的黎學錦勤政愛民,樂善好施,好為義舉。嘉慶三年(1798)遵父遺誌,捐銀萬余兩,在縣城東門外創辦龍池書院,總建築面積達三千多平方米,居常德府各縣之首。書院開館時又捐田六百畝作為書院師生常年膏火費用。湖廣總督姜晟、湖南學正吳省益合疏嘉慶皇帝,請旨建坊,禦賜“樂善好施”匾額,浩封黎學錦為中議大夫,追封其父為中憲大夫。龍池書院從嘉慶三年到光緒三十三年的100多年時間裏,為龍陽大地造就了三名進士和壹大批湖湘學子。光緒三十三年(1907)廢科舉後,龍池學院更名為龍陽官立高等小學堂。1944年,漢壽縣立中學遷入龍池書院,建國後改名為漢壽壹中,兩百多年來,壹直是漢壽人才和湖湘學子的培育基地和搖籃。易順鼎,清代光緒年間(1858-1920),官至三省河圖局總辦加按察史、二品頂戴的易順鼎,不僅才華綺絕,而且心懷天下,愛國為民,勇於獻身。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投筆從戎,出任廣東、廣西道臺,反對李鴻章割讓遼東、臺灣,曾兩次上書朝廷,要求罷和抗戰,在未被采納的情況之下,毅然赴臺抗日。他在《寓臺詠懷》詩中寫道:“寶刀未斬郅支頭,慚愧炎荒此系舟。泛海零丁文信國,渡瀘兵甲武鄉侯。偶因射虎隨飛將,曾對盤鳶憶少遊。馬革倘能歸故裏,招魂應向日南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體現了他決心要像文天祥、諸葛亮、李廣等愛國英豪那樣,甘願馬革裹屍,獻身沙場,真不愧為湖湘人的驕傲和湖湘文化之驕子。易君左,被譽為龍陽才子(1898-1972),系易順鼎之子,從小才華過人,在北京大學畢業後,又獲日本早稻田大學碩士學位。曾與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文學社發表作品,猛烈抨擊中國封建社會專制制度,宣傳抗日,寫出了大量歌頌前方將士抗日的文章,***有著作60多部。由他家幾代人組成的“易氏作家群”,不但在傳承發展湖湘文化方面做了貢獻,而且在中華文學史上也有壹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