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提到用儀式感去擦亮壹些重要時刻。
自己的生活要有儀式感。
生活中我本是個怕麻煩的人,壹切喜歡從簡,甚至談戀愛時也都懶得去電影院看電影,覺得在家看也壹樣。沒有過過壹個像樣的節,甚至連生日都不曾認真過過,更別說有什麽愛人或家人精心準備什麽禮物,現在回顧我的生活感覺每壹天都壹樣,沒有什麽特別的記憶和特別的時刻,生活每天過的都壹樣。現在看看鄭英老師的如詩般精致的生活,才覺自己是否要嘗試不壹樣的生活,鄭英老師在書中寫到:儀式感本質上是對生活的深情,以及對人的深愛。壹個老師如果都不愛自己的生活,又怎能讓自己的學生熱愛生活,所以未來的我要先把自己的生活過好,用儀式來裝點生活中的每壹個重要時刻,把生活過成詩壹樣,然後用同樣的熱情去感染我的學生們。
教育若沒有儀式,學生的校園回憶就沒有落點!
有時和學生們回顧過往的生活,想到四年級他們會想到運動會開幕式時他們走了壹次驚艷全場的方正,大家壹起定的主題“收獲”,同學們分組準備了玉米棒、稻穗、大蔥、葫子等,家長幫忙用紅辣椒做了項圈,口裏喊著“只有努力,才有收獲”!學生們不會記得某壹次課,或某壹個平常的日子,他們記得的都是壹些對他來說特別重要的或者不同尋常的時刻。而這個開幕式他們參與了,並且在全校師生的矚目下隆重的走了壹遭,所以之於他們才印象深刻,算是在他們小學生活記憶裏留下輝煌的壹抹。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教育是像詩壹樣美好的科學,尤其是教育新人的過程更如同詩歌創作壹樣,其間充滿著艱難困苦的探索,同時也極富浪漫傳奇的色彩。”而教師要想成功的完成這樣復雜的創造,如鄭英老師所說“當懷壹半詩心和壹半匠心!”
若沒有詩心,便難以萌發美好的教育理想;若沒有匠心,美好的教育理想便會多半流於空想。鄭英老師是帶著壹顆詩心在做教育,所以他的教育生活靈動而美好。她更是帶著壹顆匠心在做教育,所以她的教育理想得以實現,她與學生之間彼此成全,她成就了自我,也成就了孩子。
壹年級開學的第壹天,我就發現角落裏坐了壹個特別的孩子,他會自言自語,會突然間大笑,第二天還找錯了教室,後來被其他好心的老師送了過來。私下我和孩子家長交流才知道他是天生有點自閉,孩子媽媽不甘心自己的孩子上特殊學校,想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正常教育才來到了我們班級。我想過很多種不同的難教育的孩子,但就是沒想到有這樣壹種溝通都有困難的孩子,帶著壹顆剛入教育這壹行的詩心,我踐行著自己所會的各種教育技巧,屢屢都受挫。慢慢的,我領悟到對這樣的特殊孩子不是我空懷滿腔熱情就可以拯救過來的,我查了很多有關自閉孩子的教育經驗,又和家長進行了深刻的交流,我們達成***識,可能壹切都需要壹點壹點來。從小到認識我們班的教室,到課堂上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到認識壹個字或壹個數字,都需要長期的抗戰,沒有壹顆對教育執著而堅定的匠心,又怎能去幫助和改變這個孩子。經過四年的堅持,這個孩子現在不光可以正常聽課,而且還能回答壹些簡單的問題,小組活動也能參與,作業也都能堅持完成!為此我和孩子的爸爸媽媽都很欣慰!
回想這幾年來的教學生涯,忙碌中夾雜著幸福,探索中孕育著智慧,細微處充斥著感動。未來的路,用詩心指引,用匠心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