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蘇軾的詩是《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贈劉景文?/ 冬景》。
1、《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賞析:
該詩是蘇軾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這是壹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2、《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賞析:
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壹處之景、壹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詩人暢遊西湖,壹邊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壹邊飲酒構思,意篤八極,神遊萬仞。於是乎寫就了這首傳誦壹時的佳作。
詩人對西湖的特點作了極其準確而又精到的藝術概括,達到“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的藝術效果;此外還運用了恰當新穎的比喻,賦予西湖以人的生命和資質,使西湖成為美的化身,對西湖進行美的升華。因此,在難以計數的歌詠西湖的詩歌中,這首詩成為流傳最廣的名篇。
3、《贈劉景文?/ 冬景》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壹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賞析:
前兩句中詩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筆墨描繪了壹幅殘秋的圖景:那曾經碧葉接天、紅花映日的諸蓮塘荷,現在早已翠減紅衰,枯敗的莖葉再也不能舉起綠傘,遮擋風雨了;獨立疏籬的殘菊,雖然蒂有余香,卻亦枝無全葉,唯有那挺拔的枝幹鬥風傲霜,依然勁節。
後兩句議景,詩人滿懷喜悅地提醒人們:請記住,壹年中最美好的風光還是在“橙黃橘綠”的初冬時節。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壹面,而這壹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
詩人寓情於景,指出雖然人到壯年,青春已經流逝,但正是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誌消沈、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