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看看詩歌《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關於這首詩的詩旨,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說法:壹是“刺襄公”說,源自《毛詩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二是“招賢”說。姚際恒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說這是壹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征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三是“愛情”說。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雲、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說。如呂恢文說:“這是壹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說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今人多從愛情說。
全詩三章重疊,結構完全相同,意思大體相仿。各章均可劃分為四個層次: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了壹幅河上秋色圖,營造了壹種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淒涼哀婉色彩的境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伊人”。“在水壹方”是隔絕不通,意味著追求艱難,造成的是壹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雖望穿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始終飄渺阻隔。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蕩漾著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惆悵的情致。以下四句是並列的兩個層次,分別是對在水壹方、可望難即境界這兩種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這是述寫逆流追尋時的困境:艱難險阻無窮,征途漫漫無盡,示意終不可達也。“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是描畫順流追尋時的幻象:行程處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然而終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順流,百般追尋,執著之意可見;不是逆境難達,就是幻象難近,終歸不得。
方玉潤說此詩“三章只壹意,特換韻耳。其實首章已成絕唱。”絕唱壹詞,《蒹葭》確實當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