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禦赴漢中判官》詩:“冰雪凈聰明,雷霆走精銳。”
這原不是用來形容人的,是杜甫借物言誌的詩句。 由於冰雪乃是聖潔之物,古人常常用來形容美麗,並且有著高尚純潔道德情操的人,後人便常借杜甫這詩,用來形容人聰明非凡。 但真正被用來形容女子應該是明代,明代有個文人張溥誇獎友人十壹歲的小女兒“冰雪聰明”。後被廣泛用於形容年輕貌美,氣質不凡,德行兼備的女子。
'行知病虎,立如眠鷹'是形容人聰明才華不外露,但也說明了人的心機深刻,智謀高遠隱秘。
唐·李商隱《韓冬郎既席為詩相送因成二絕》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彤花萬裏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才高八鬥
南朝謝靈運,是壹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壹些,卻被他怒斥了壹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壹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壹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壹鬥,天下***分壹鬥。”
成語“才高八鬥”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還有壹些成語
博學多才:學識廣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見多識廣:識:知道。見過的多,知道的廣。形容閱歷深,經驗多。
殫見洽聞:殫:盡,完全;洽:廣博。該見的都見過了,該聽的都聽過了。形容見多識廣,知識淵博。
博古通今:通:通曉;博:廣博,知道得多。對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並且通曉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豐富。
雄才大略:非常傑出的才智和謀略。
多才多藝: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藝。
真才實學:真正的才能和學識。
滿腹經綸:經綸:整理絲縷,引伸為人的才學、本領。形容人極有才幹和智謀。
經明行修:舊指通曉經學,品行端正。
德才兼備:德:品德;才:才能;備:具備。既有好的思想品質,又有工作的才幹和能力。
2. 形容聰明的詩句優質解答
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禦赴漢中判官》詩:“冰雪凈聰明,雷霆走精銳.”
這原不是用來形容人的,是杜甫借物言誌的詩句. 由於冰雪乃是聖潔之物,古人常常用來形容美麗,並且有著高尚純潔道德情操的人,後人便常借杜甫這詩,用來形容人聰明非凡. 但真正被用來形容女子應該是明代,明代有個文人張溥誇獎友人十壹歲的小女兒“冰雪聰明”.後被廣泛用於形容年輕貌美,氣質不凡,德行兼備的女子.
'行知病虎,立如眠鷹'是形容人聰明才華不外露,但也說明了人的心機深刻,智謀高遠隱秘.
唐·李商隱《韓冬郎既席為詩相送因成二絕》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彤花萬裏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才高八鬥
南朝謝靈運,是壹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壹些,卻被他怒斥了壹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壹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壹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壹鬥,天下***分壹鬥.”
成語“才高八鬥”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還有壹些成語
博學多才:學識廣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見多識廣:識:知道.見過的多,知道的廣.形容閱歷深,經驗多.
殫見洽聞:殫:盡,完全;洽:廣博.該見的都見過了,該聽的都聽過了.形容見多識廣,知識淵博.
博古通今:通:通曉;博:廣博,知道得多.對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並且通曉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豐富.
雄才大略:非常傑出的才智和謀略.
多才多藝: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藝.
真才實學:真正的才能和學識.
滿腹經綸:經綸:整理絲縷,引伸為人的才學、本領.形容人極有才幹和智謀.
經明行修:舊指通曉經學,品行端正.
德才兼備:德:品德;才:才能;備:具備.既有好的思想品質,又有工作的才幹和能力.
3. 關於智慧學習的詩句壹、《論語》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2、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知之為知之,不知之為不知之,是知也。
7、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8、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時候的求學者是為了提高自身的修養,即出自內心的要求,而今天的求學者則往往是為了給別人看,即沽名釣譽。)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傳授的學業是否不曾復習?”) 二、《禮記.學記》1、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2、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3、壹年視離經辨誌;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4、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淩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5、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
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6、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7、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客,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
此皆進學之道也。三、《荀子·勸學》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3、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跂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見也。……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4、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騎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故君子結於壹也。5、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蝡而動,壹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四、中國古代其它1、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遊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5、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6、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7、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9、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誌》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11、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劉彜12、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蘇軾18、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19、立誌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21、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諸葛亮22、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2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24、奇文***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25、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26、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27、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詩集 《長歌行》28、《警世賢文》之勤奮篇:有田不耕倉稟虛 有書不讀子孫愚 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 少壯不經勤學苦 老來方悔讀書遲 書到用時方恨少 事到經過才知難 板橙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寫壹句空 智慧源於勤奮 偉大出自平凡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做舟 少時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29、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30、反求諸己(反過來追究自己,即從自己方面找原因。)——《孟子·公孫醜上》君子之遇艱阻,必反求諸己,而益自修。
——《二程全書·伊川易品三》to reflect and try to find fault in oneself; to seek the cause in oneself.五、中國近代、現代和當。
4. 求自嘲自己聰明的詩句靜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陰雨
唐白居易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
望闕雲遮眼,思鄉雨滴心。
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
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經寒食,思鄉淚濕巾。
音書天外斷,桃李雨中春。
欲飲都無緒,唯吟似有因。
輸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江岸秋思
唐杜荀鶴
驅馬傍江行,鄉愁步步生。
舉鞭揮柳色,隨手失蟬聲。
秋稼緣長道,寒雲約古城。
家貧遇豐歲,無地可歸耕。
江上送友人南遊
唐張喬
何處積鄉愁,天涯聚亂流。
岸長群岫晚,湖闊片帆秋。
買酒過漁舍,分燈與釣舟。
瀟湘見來雁,應念獨邊遊。
思鄉作
唐布燮
瀘北行人絕,雲南信未還。
庭前花不掃,門外柳誰攀。
坐久銷銀燭,愁多減玉顏。
懸心秋夜月,萬裏照關山。
冬日山居思鄉
唐周賀
大野始嚴凝,雲天曉色澄。
樹寒稀宿鳥,山迥少來僧。
背日收窗雪,開爐釋硯冰。
忽然歸故國,孤想寓西陵。
雲夢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國遺墟在,登臨想舊遊。
壹朝人事變,千載水空流。
夢渚鴻聲晚,荊門樹色秋。
片雲凝不散,遙掛望鄉愁。
除夜作
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愁鬢明朝又壹年。
故鄉杏花
唐司空圖
寄花寄酒喜新開,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問花枝與杯酒,故人何得不同來?
江外思鄉
唐韋莊
年年春日異鄉悲,杜曲黃鶯可得知。
更被夕陽江岸上,斷腸煙柳壹絲絲。
遠望
唐元稹
滿眼傷心冬景和,壹山紅樹寺邊多。
仲宣無限思鄉淚,漳水東流碧玉波。
和三鄉詩
唐高衢
南北千山與萬山,軒車誰不思鄉關。
獨留芳翰悲前跡,陌上恐傷桃李顏。
鄉思
唐薛濤
峨嵋山下水如油,憐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離錦浦,棹聲齊唱發中流。
5. 作文《聰明與老實》在社會中,“老實人”常常是被淘汰的對象,而那些機靈的會根據不同情況而改變的人卻總是如魚得水,就像雪地裏的拓樹和雪松,在同樣的環境下,卻又不壹樣的結局。
在21世紀,社會越來越多變,人們也越來越現實,在這個充斥著現在化氣息的動感型社會中,好像已經沒有了老實人可落腳的地方。人都是會改變的,身體、面貌、思想、更甚於靈魂。在這個沖忙機遇與黑暗的社會中,人的本性更是被影響的徹底。以前要求人們要勤勞,老實,能幹,耐吃苦,只要這樣,他們就可以很好的生存;現在,要求人們要勤勞能幹,聰明伶俐,既要忠誠,又要狡詐,具有雙重人格。在自己的利益面前要老實,在別人的利益面前要奸詐。世道的發展演變太快了,讓人有些跟不上腳步。很多老實人都被淘汰掉了,老實的本性已經是可有可無的了。最重要的狡詐,機靈,適應能力強。有時候就算妳狡詐,多變也可以,只要妳能謀取利益,這個社會就能有讓妳立足的地方。
這又讓那些老實人還有什麽立足之地啊?世態炎涼,社會這個圈子已經不需要老實人了,它需要的時利益,除了利益,還是利益!
再怎麽想,我都覺得我們不應該失去了六七十年代人老實厚道的本性。那是長輩們代代傳下來的做人之本,到了我們這兒卻完全變了樣!這讓我們情何以堪啊!我們可以計量可以改變,但是本性卻不可變!當然,我們也可以去改變這種愚笨的老實。老實並不是說別人讓妳幹什麽妳就幹什麽,我想的老實就是:妳可以有自己的思維,自己想怎麽做就怎麽做,堅持自己的觀點,但前提是它是正確的。要機靈要會處事,這是跟上時代的根本,但卻不為利益處事,不為金錢處事,我做我自己,絕不做愚笨的任人擺布的老實人!
別人說諸葛亮值得人尊敬,把自己的壹生奉獻給了劉備父子,終於蜀國,可是,為什麽我覺得他就是我思想中的愚笨的老實人呢?如果是因為被劉備的惜才感動因為忠誠因為報恩而跟隨,那麽我贊同,他是壹個懂得回報別人,忠心,知恩圖報的人。所幸,劉備也算是個明君。可是劉備有個不爭氣的兒子,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壹直跟隨在劉禪(阿鬥)的身邊,可是阿鬥並沒有管理國家的才能,果然如小名所說,只知玩樂,是個扶不起的阿鬥。諸葛亮的才能我是贊同的,可是再有才能的人也會因為愚笨而被比他有心計的人推下去,就是因為壹時的老實,才會落得那樣的結果。如果,他可以很狡猾,自己管理這個國家,讓阿鬥在旁學習,或者養其壹生蜀國也不會滅亡了吧。就因為忌憚世俗人的眼光和流言蜚語,就因為他得愚忠,壹個國家也就這樣沒了。有時候,老實國了頭也是壹種錯吧。我想的老實不是愚忠,不是愚孝,我想要的是能保護我愛的人、地方、國家,但卻不愚笨得老實。從諸葛亮的身上,看到了許多,我想說:追隨的方法有很多種,為什麽要苦了自己又苦了別人呢?
我想要做的,是和他們不同的老實人。盡管我有心機、盡管我會應變、盡管我會因為不同的環境而改變自己,但,那也只是我生存的壹種方式,為自己找落腳之處的方式。我仍然會是愛家愛國卻不愚笨、愚忠、愚孝的老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