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鄉愁》教案5篇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鄉愁》教案5篇

#教案# 導語《鄉愁》是現代詩人余光中於1972年創作的壹首現代詩歌。詩中通過“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這幾個時序語貫串全詩,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實物,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流露出詩人深沈的歷史感。以下是 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1.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鄉愁》教案

 知識儲備點:

 1、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人的情感。

 2、了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能力培養點: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反復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3、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體驗點:

 使學生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並立誌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分析本詩獨創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啟發、探究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錄音機.

 教學步驟:

 壹、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投影片:壹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擡頭凝望窗外明月)同學們,看這幅畫,妳們會想到誰的詩句呢?這首詩是表達怎樣的情感呢?(學生回答)對,這首詩是的唐代詩人李白所作,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家鄉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當我們壹旦離開它,總會生起或多或少的鄉愁。今天我們再壹起來學習臺灣學者余光中的《鄉愁》,體會其中的情意好嗎?

 二、板書課題,作者簡介:

 余光中,臺灣學者,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臺灣,是當代臺灣詩人、散文家、學者。

 三、研習新課:

 (壹)聽讀,整體感知。

 1、播放《鄉愁》配樂詩朗誦錄音。

 2、同學們聽了以後,有什麽感受?請說出來大家討論。

 3、教師適當評點後,範讀課文,讓學生再次體會詩中悲憤而激昂的感情基調。

 (二)品讀,體會詩的音樂美。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請同學代表讀課文,集體糾音。

 2、結合練習三劃分全詩節奏。

 3、全班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三)解讀,品味詩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組探究下列問題:)

 1、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裏,鄉愁壹直縈繞在詩人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

 2、鄉愁本是壹種抽象的東西,但很多詩人卻把它寄托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過“明月”寄托鄉愁,那麽這首詩是通過什麽來表達鄉愁的?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結合上文,說說妳由“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產生的聯想,它們是如何表現鄉愁的?

 (四)課堂互動。

 (學生針對本課不懂的問題發問,由學生來回答,老師適當點撥。)

 (五)延伸拓展,深化積累。

 1、“鄉愁”從古到今都困擾著羈旅他鄉的遊子們,因而也成為文學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壹,我們學過的作品中還有哪些是反映這個主題的?妳能背出來嗎?

 (學生背誦,肯定學生課外的學習和積累。)

 2、在《鄉愁》壹詩中,作者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等,請妳也仿照這個句式說壹、二句話

 (老師啟發,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並及時給予中肯評價)

 (六)再次朗讀課文,然後課堂小結。

 1、全班再次誦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課堂小結:

 同學們,人們常說:“甜不甜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正因為如此,文學才留下了那麽多感人至深的抒發“鄉愁”名作,那麽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做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呢?下面讓我們壹起欣賞歌曲《誰不說俺家鄉美》邊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鄉愁》

 2、以愛家鄉為話題寫壹篇作文,文體不限。

2.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鄉愁》教案

 學習目標:

 以誦讀為基礎,介紹幾種賞析,重在學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難點:

 對詩歌的理解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播放《鄉愁》朗讀錄音

 二、作者介紹

 余光中:中國臺灣詩人。福建永春人。先後在金陵大學(現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外文系學習。歷任《藍星》、《現代文學》等雜誌的主編,著有長詩《天狼星》、詩集《天國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評論集多種。

 三、整體感知

 1、閱讀《鄉愁》,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

 第壹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

 第二小節:成年後,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壹方;

 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壹。

 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壹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壹的強烈願望。

 閱讀此詩,使我們感到回味無窮。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於壹體,物象集中明朗,如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2、詩的結構: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復詠嘆,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於統壹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詩歌有回環往復,壹唱壹嘆的旋律。在同壹位置上,有重復,即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的量詞:枚、張、方、灣。作者采用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

 總之,本詩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臺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壹的願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鄉思之情。

 四、賞析

 《鄉愁》是壹篇懷念祖國、渴望回歸大陸的愛國詩章,它以民謠的歌調深沈而憂郁地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壹的強烈願望。

 短詩巧妙地運用了民歌中部分隔離反復的形式,敘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歷程中的幾段鄉愁,最後壹節輕輕壹點:

 “而現在……”

 詩人善於使用傳統民歌的層遞層進、互襯對比的手法。前三節詩逐層描繪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後的三段生活經歷,母子分離的鄉愁,情侶難見的鄉愁,皆由生活拮據造成。生離死別的鄉愁,是由生命規律使然。三段鄉愁寫個人,卻為寫中華民族鄉愁打好鋪墊。最後壹節,抒寫的國愁才是全詩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幾千萬臺灣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詩在語言、節奏韻律的運用上也有獨到之處。以“小小”、“窄窄”等分別形容郵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鮮,加重了鄉愁的濃重意味。總而言之,《鄉愁》整首詩含蓄蘊藉,余韻綿綿,滿紙是思念大陸的親情,落葉歸根的宿願,已成為人們傳誦的佳作。

 五、難點分析

 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了意象的筆法。詩中主要設置了四個象征性的意象:

 壹是“小小的郵票”,它象征著作者少年時代鄉愁的骨肉之情。母親牽掛兒子,兒子想念母親。

 二是“壹張窄窄的船票”,它象征著作者青年時代鄉愁的戀人之情。這是青年男女之間的思戀和向往。

 三是“壹方矮矮的墳墓”,它象征著作者中年時代鄉愁的生死之情。這是壹種只能埋於心底、無法在兩者之間傳遞的刻骨銘心的思念。墓裏墓外雖然只有咫尺,然而卻又是那麽遙遠。

 四是“壹灣淺淺的海峽”,它象征著作者晚年時代鄉愁的故國之情。海峽雖然“淺淺”,但是故國之情卻是深不可測。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層層深入、步步遞進,它綿遠深長、回味不盡。作者“鄉愁”的內涵和境界,隨著自己的成熟和時代的發展,得到不斷的深化和提升,從個人和家庭的親情,擴展到海峽兩岸的愛國之情。這就使“鄉愁”具有了鮮明的時代色彩。

 六、朗讀比賽

 七、小結課文

3.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鄉愁》教案

 教學設想

 通過作者簡介,了解詩人情感根源,反復誦讀,體會詩人深沈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教學目標

 壹、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讀;

 二、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體會作者深沈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深沈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壹、導入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壹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裏會湧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請同學們將收集的“鄉愁”詩和大家分享。

 二、走近作者

 余光中,臺灣當代詩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於南京。因眷戀母鄉,神遊古典,自命為“江南人”,亦自稱“陵少年”。歷任臺灣師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曾在美國講學四年。作品多次獲文學大獎,詩文皆有很深造詣,梁實秋評價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壹時無兩。”詩集有《舟子悲歌》《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繆思》《掌上雨》《聽聽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陸,他們也都出生在大陸,後來定居於臺灣。余光中更是在大陸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積澱,二十年的故園情深,因而,祖國大陸更是他的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而席慕容,她的故鄉,在她的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於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長大。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同樣是她的靈魂的歸依。因而,在這兩位詩人的作品中,都彌漫著無限的鄉愁。

 三、指導誦讀,品味欣賞

 1.通過反復朗誦這首詩,我們可體會到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壹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讓詩人悵惘嘆息不已,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明確: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壹生。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麽而愁?

 明確:少年時——郵票——母子分離

 成年後——船票——夫妻分離

 後來……墳墓……母子死別

 現在——海峽——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3.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壹種情感,詩人又是通過什麽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的?

 明確: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郵票:小時候離家讀書,鄉愁惟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

 船票:長大後,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愁,便只有寄情於那壹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墳墓: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後,鄉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到後來,時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溝通,壹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不管是郵票還是船票,都無法叩開這壹小小的墳墓,都無法連接這阻隔的陰陽。詩到這裏,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海峽:而現在,那壹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壹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如瀑布直落心田,橫溢四處,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讀者的心肺。詩到這裏,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這四個對應物,都顯示了漂泊、隔離、絕別、可望而不可歸的離愁別緒。

 4.學習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詩,同學們能不能用形象的語言即興表達出妳想家的感覺呢?

 四、反復吟詠,揣摩精妙

 請從不同詞性揣摩《鄉愁》的美:

 1.時間詞美:“小時侯、長大後、後來、而現在”這些詞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的遞增;

 2.名詞的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美在它們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的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3.數量詞的美:“壹枚、壹張、壹方、壹灣”在於它們富於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4.疊詞美:“小小、窄窄、矮矮、淺淺”這些疊詞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韻感,富有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名詞美:“這頭、那頭、外頭、裏頭”這些方位詞,顯示了空間的距離,反復應用使人感受到壹種字字關情、瑯瑯上口的韻律。

4.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鄉愁》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抄寫詩作,感知詩行、詩節等作品外觀特征;

 2.通過誦讀詩作,體驗這首詩回環往復的聲韻特色;

 3.通過替換喻體,探究本詩運用的表達手法和效果。

 課前準備

 復印余光中《鄉愁》手跡及40歲左右青年照(本詩寫於作者43歲時),制作PPT。(手跡和照片見百花文藝出版社《余光中集》第壹卷、第五卷書前照片頁)

 印發本課學習單。

 教學過程

 壹、導入詩歌

 PPT投影余光中《鄉愁》手稿,導入新課,簡介余光中及其創作手稿。

 讓學生照著手稿把詩歌抄寫在筆記本上。

 抄好後,要求輕聲讀壹讀,用筆勾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詩句。

 二、讀詩之外觀

 觀察學生是“橫抄”還是“豎抄”,借此點出現代詩歌“詩行”和“詩節”的概念,明確詩行和詩節是現代詩歌重要的表達手段。

 明確:這首詩壹***4小節,***16行。外觀布局排列整齊,壹行行、壹節節排列下來,給人爽朗之感。

 三、讀詩之聲韻

 齊讀詩歌,邊讀邊感受,說說這首詩在聲韻上有什麽特點。

 (學生壹般回答是押韻。辨析何為押韻——韻母相同的字。)

 明確:此詩並不押韻。

 追問:此詩並不像常見詩歌那樣采用押韻的方式,但為什麽讀起來會有如押韻壹樣的、和諧順暢的聲韻效果?

 (教師帶領學生勾畫詩歌每小節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復的詩句,圈出表明時間的詞: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

 明確:這首詩音律上的特點是回環往復。正因如此,讀起來有壹種回環上升、層層推進、和諧悅耳、壹唱三嘆的音韻美感。

 學生再讀。

 (教師用領“讀”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聲,聲入心通,帶領學生不斷深入作品。)

 四、讀詩之手法

 (壹)請學生分享初讀時勾畫出的打動自己的詩句。

 學生勾畫圈點集中在每壹節第二句,還有“這頭、那頭”“外頭、裏頭”等處。

 (二)重點品讀四個比喻句

 PPT展示四個比喻句(略)

 1.展開想象,說說對這四句詩的理解,並體會其中蘊含的感情。

 明確:四個比喻句分別表達了對母親的想念、對新娘的思慕、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祖國的深沈的愛意。

 2.四個比喻前後順序上的安排有什麽講究。

 明確:步步擴大,層層深入,節節升華。

 3.聯系詩中的“這頭”“那頭”“裏頭”“外頭”,體會這些詞語給人怎樣的感受。

 明確:“這頭”“那頭”“外頭”“裏頭”的用詞拓寬了空間,詩人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中阻隔,時空迢遙,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鄉愁是壹種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個比喻,讓這種復雜的復調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為具體,表達自己的鄉愁。鄉愁是對母親的思念,是對妻子的思念,是對逝去的親人的思念,是希望臺灣早日和祖國團圓的熱切期盼。讀完全詩,我們受到感動。

 五、讀詩之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寄寓了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壹般都是名詞性的具體事物。這四個比喻句的喻體——“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就是意象。

 (壹)用其他的事物來替換詩中原來的喻體,仿寫壹個新的比喻句(詩中其他語句可以稍做變化)。

 教師示範:小時候/鄉愁是壹封薄薄的家書/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分組活動:每個小組負責壹個小節,仿寫壹個小節中的比喻句。

 (學生仿寫;教師巡視,及時判斷,指出其正誤優劣,相機指導;全班交流。)

 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壹輛舊舊的自行車/我在後頭/母親在前頭

 長大後/鄉愁是壹根短短的電話線/我在這頭/親人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壹場舊舊的電影/我在外頭/記憶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壹張薄薄的照片/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不恰當的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壹張長長的信紙/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長長的”不符合原詩意象前修飾語的語境。

 長大後/鄉愁是壹封薄薄的信封/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信封”與原詩第壹節“郵票”重復,沒有顯示原作不同生命階段意象選擇的獨特性和個性化。

 後來啊/鄉愁是壹張黑白的遺照/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點撥:過於直白,讓讀者壹覽無余,不夠含蓄。可以換成“鄉愁是壹個小小的鏡框”。

 (二)組織學生討論將改寫與原作做細致比較,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原詩寫作中遣詞造句的創造、意象選擇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結:原作意象選擇得精美圓熟,鮮明突出。意象前修飾語對意象的反襯,形成情感表達的張力: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作者把意象寫得小巧精致,那份濃濃的鄉愁卻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郵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長長;墳墓矮矮,痛苦無窮。尤其是淺淺的海峽,讀到“淺淺”二字,我們似乎瞬間感受到了來自詩歌的壹種虹吸,壹種糾纏,壹種撕裂,讀到了許許多多的審美快意,這就是詩歌的張力。

 (三)背誦詩歌。

 六、布置課後作業

 1、閱讀余光中《鄉愁四韻》《民歌》,運用本課學到的知識加以賞析。

5.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鄉愁》教案

 教學目標

 1. 通過誦讀品悟,讓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2. 培養學生有感情誦讀詩歌的能力。

 3. 通過情感熏陶,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對詩中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特殊意象的體會把握。

 教學過程

 (壹)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妳們有過離開家鄉、離開親人的經歷嗎?當時的感覺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談談嗎?(請兩個寄宿生結合自己的經歷發言,教師適當啟發)

 對於思鄉之情,離別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詩作表達這種愁思了。妳們能舉出壹些抒寫“鄉愁”的古詩句嗎?(請兩個學生舉例)

 老師也收集了幾句,同學們壹起讀壹讀。

 1、馬致遠的曲《天凈沙·秋思》: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3、李白的《靜夜思》: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古人通過這些詩句表達各自濃郁的思鄉之情。下面我們隨著詩人余光中壹起走進他的鄉愁。

 (二)作者簡介

 首先請同學們借助課文P100註釋對詩人先作壹定的了解。把註釋畫下來。 生補充簡介:

 余光中,臺灣學者。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於政治原因,臺灣海峽將臺灣和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余光中壹首《鄉愁》詩抒發了強烈濃厚的思鄉之情,表達出大多數臺灣人民的心聲。

 (三) 初讀感知

 1、 請同學們壹起欣賞《鄉愁》配樂詩朗誦,在音畫中感受詩人的情感。聽完

 後說說他讀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裏?(播放錄音——使用語文版配備的錄音帶)

 2、 通過聽錄音朗讀,同學們壹定也融入到了詩人的情感世界裏了,下面請同

 學們壹起模仿錄音朗讀。

 3、 哪壹個同學來說壹說錄音朗讀讀得好在哪裏?(指導朗讀:註意朗讀節奏、

 讀準重音、讀出感情)

 (1)結合課後思考練習三,劃分詩歌的節奏。(板書:①節奏)劃完的同學可以

 再小聲地把這首詩多朗讀幾遍。(出示幻燈片)

 (2)除了要註意朗讀節奏,還要註意什麽?誰可以說壹說?

 ——重讀(板書:②重音)

 (3)誰知道要把詩歌讀得好,還應該註意什麽?

 ——感情(板書:③感情)

 請同學們根據以上指導大聲自由朗讀這首詩,註意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明確:激憤、昂揚和略帶哀傷。

 4、 全班同學壹起來有感情郎讀全詩。

 (四)研讀詩歌,品味意象。

 1.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裏,鄉愁壹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板書: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

 2.四個時間詞語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

 (板書: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將思鄉的愁思寄寓在“明月”當中。讀了余光中的這首詩,妳覺得詩人在這幾個人生階段是通過什麽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鄉愁的?(板書: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4.我們以第壹節為例,具體感知意象的創設效果。讀壹讀,想壹想,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

 (1)請壹位同學示範讀第壹節

 教師指導:朗讀詩歌要註意詩歌的節奏和重讀,而將壹首詩讀出感情,離不開對詩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須重讀才能凸現其豐富的內涵。

 小時候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2)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學生朗讀體會)

 郵票讓人聯想到通信。詩人少年在外求學,思念母親,點點滴滴的眷戀之情,凝聚在這小小的郵票上。郵票雖小,卻蘊涵著詩人的鄉愁。(板書:思念母親) 師:為什麽選擇郵票呢?如果把郵票改成信紙可以嗎?

 師:為什麽詩人用小小來形容郵票?(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暢所欲言。) 師幫助理解釋疑:

 小小不僅用來形容郵票的大小,也用來形容情感的程度。這時的思鄉之情是比較淡的,如輕煙似的,壹縷,兩縷。

 (3)誦讀第壹節。

 5.根據第壹節的學習方法,分別說說“船票”、“墳墓”、“海峽”是如何表現鄉愁的?(組織形式:以前後桌為壹組,小組討論5分鐘,派代表發言。)(教師適當引導)

 (1)郵票是書信來往,而船票則是兩地奔走的結果,凝結著詩人對新婚妻子的不盡相思,比郵票有著更濃的鄉愁;(板書:夫妻分離)

 (2)墳墓將母親和“我”生死隔絕,愁思更是濃的化不開,(板書:母子死別)這些都是詩人的“家愁”。

 (3)而海峽則把感情推向 潮,由“家愁”上升到“國愁”。(板書:故鄉之思→家國之情)壹灣淺淺海峽,將臺灣和大陸分隔多年,卻割不斷臺灣人民對祖國大陸綿綿的思念。(板書:遊子與大陸分離)

 6.請同學們跟著伴奏壹起誦讀全詩。

 (五)課文小結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看起來似乎沒有關連,但卻是詩人對鄉愁的種種感覺: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些詞都是客觀事物,它們有形狀有顏色,具備某種形象。當詩人將它們寫入作品中,並融入自己的情感——鄉愁時,它們就成為詩歌的意象。我們學習詩歌要從意象處入手。因為詩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緒隱藏在意象的背後,通過意象將它們暗示出來。理解詩歌的意象,能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詩歌的主題。

 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模仿。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壹棵沒有年輪的樹

 鄉愁是

 友誼是

 母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