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集自序文言文閱讀

詩集自序文言文閱讀

1. 蘭亭集續文言文閱讀和翻譯

《蘭亭集序》逐句翻譯講解 。

第壹段: 原文: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翻譯:永和九年,也就是癸醜年,(在)三月上旬(的某壹天),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舉行祓禊活動。

講解:“永和九年”是用年號紀年法紀年,即:使用帝王確立的年號加上序數詞紀年;“癸醜”是用幹支紀年法紀年,即使用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進行依次組合(甲子-乙醜-丙寅-等)來紀年;這壹年為東晉穆帝確立“永和”這壹年號的第九年,也是“癸醜”年。兩種紀年方法壹般單用,這裏疊用有清晰紀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韻上的作用。

“暮春”是用孟仲暮紀月法紀月,即:三月。“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狀語後置。

“禊”為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蘭亭集序》還有個別稱叫“禊帖”。

鑒賞:壹語道盡時地事也。 原文: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翻譯:有賢德的人都來(到這裏),年輕的、年長的都(在這裏)會集。 講解:“賢”“少”“長”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意為“有賢德的人”“年輕的人”“年長的人”;“至”“集”後都省略了介賓短語“於此”,作狀語。

鑒賞:八字寫盡來人,更寫盡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翻譯:這裏有高大險峻的山嶺,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又有清澈激蕩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 講解:“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個短語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辭,翻譯時都需要調整。

“映”為動詞“輝映”,“帶”為致詞“環繞”,其後省略了介詞“於”。 鑒賞:二十字寫盡幽美環境。

原文: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壹觴壹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翻譯:(把水)引來作為飄傳酒杯的環形渠水,(人們)在它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可是)飲壹杯酒,賦壹首詩,也足夠用來痛快地表達幽雅的情懷。

講解:“引”後省略了賓語“之”,代“清流激湍”;“以”為承接關系的連詞,不譯;“列坐”後省略了介詞“於”;“壹觴”“壹詠”為動詞性短語“飲壹杯酒”“詠壹首詩”;“以”為介詞“用來”。 鑒賞:三十字寫盡飲酒賦詩之盛況。

原文: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翻譯:這壹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微風和暖。

鑒賞:壹張壹弛,此為弛。 原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翻譯:擡頭觀望遼廓的宇宙,低頭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來放眼四望、舒展胸懷的(景觀),(都)足夠用來讓人盡情享受視聽的歡樂,實在快樂啊! 講解:“之”為定語後置的標誌;“品類”為名詞“世間萬物”;“所以”為固定結構“所用來……的景觀”,“極”為動詞“盡情享受”。 鑒賞:此為“遊”,有景物、有遊蹤。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與,俯仰壹世。 翻譯:人們彼此相處,俯仰之間(就是)壹生。

講解:“夫”為助詞,不譯。“之”主謂之間的結構助詞,不譯。

“俯仰”用兩個動作表示時間短暫。 鑒賞:所有的生命感悟實自壹“夫”字始。

原文:或取諸懷抱,晤言壹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譯:有的人從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壹些東西,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通過寄情於自己精神情懷所寄托的事物,在形體之外,不受任何約束地放縱地生活。

講解:“諸”為合聲詞“之於”,“之”代所言內容,“於”與其賓語“懷抱”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晤言”“放浪”後省略了介詞“於”,“於”與其賓語組成的賓語介賓短語作狀語;“因”為介詞“通過”,與其後面“寄所托”壹起形成介賓短語作了狀語。 鑒賞:讀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

魏時的彌衡,西晉時的劉伶等人為典型代表。此實為政治黑暗,殘害屢起時,文人生活的畸變。

原文:雖趨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翻譯:雖然(人們的人生)取舍千差萬別,好靜好動,也不相同,但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暫時得意,快樂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待到他對於自己所到達的地方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就會隨之而來。

講解:“取”有兩解,壹為“趣”,壹為“取”,這裏取“取”意。“欣於所遇”為典型的介賓短語作狀語的倒倒裝句,“所遇”為名詞性的所字短語。

鑒賞: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翻譯:以前感到歡快的事俯仰之間已經變為陳跡,仍然不能不因此產生感慨,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後終將以生命的結束為最終結局。 講解:“之”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結構助詞“的”,在句中譯為狀語,實因古今漢語習慣不同;“之”為代詞,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的情況;“修”為形容詞“長”;“期”為“以……為最終結局”;“盡”為“生命的結束”。

鑒賞: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雲:“死生亦大矣。” 翻譯:古人說。

2.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

1.A 2.B3.B 4.D5.C6.B7.C8. (1)然而當時人無論賢愚,談論詩歌必然向梅聖俞請教。

(2)雖然對梅聖俞了解很深,最終也沒有舉薦他。(3)我已痛哭著為他寫好了墓誌銘,便向他家索求(舊稿)。

(4)奈何使其老不得誌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於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1、窮:困頓2、①然而,轉折連詞;②並且,並列連詞3、應為“梅聖俞”4、③寫梅聖俞如何成為官吏的;④是梅聖俞文風的特點;⑥作者的評價5、作者的寫作意圖不在於此6、這裏的“窮”主要指政治仕途上的困頓,但據文意,不能設限。7、應是從側面反映了梅堯臣詩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沒有驚異於梅的詩才。

8、參見譯文參考譯文我聽到世人常說:詩人仕途暢達的少,困厄的多。難道真是這樣嗎?大概是由於世上所流傳的詩歌,多出於古代困厄之士的筆下吧。

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於世的士人,大都喜愛到山頭水邊去放浪形骸,看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等事物,往往探究它們的奇特怪異之處,內心有著憂愁感慨憤激的郁積,這些情感化為詩興,即寄托在怨恨諷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婦的慨嘆,而寫出了人所難於言傳的感受來。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寫得工巧。

如此說來,並非寫詩使人困厄,應該是困厄後才能寫出好詩來。我的朋友梅聖俞,年輕時由於蔭襲補為下級官吏,屢次被推薦去考進士,總是遭到主考部門的壓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

年已五十了,還要靠別人下聘書,去當人家的辦事員。郁積著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業上充分地表現出來。

他家鄉在宛陵,幼年時就學習詩歌,從他還是個孩童時起,寫出詩句來就已使得父老長輩驚異了。等到長大,學習了六經仁義的學問,他寫出的文章簡古純正,不希求茍且取悅於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會寫詩罷了。

然而當時人不論賢愚,談論詩歌必然會向聖俞請教。聖俞也把自己不得誌的地方,喜歡通過詩歌來發泄,因此他平時所寫的東西,其中詩歌就特別多。

社會上已經知道他了,卻沒有人向朝廷推薦他。從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詩作,慨嘆地說:“二百年沒有這樣的作品了!”雖然對他了解很深,可還是沒有加以推薦。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寫出如《詩經》中雅、頌那樣的作品,來歌頌大宋的功業恩德,獻給宗廟,使他類似於商頌、周頌、魯頌等作者,難道不是很壯偉的嗎?可惜他到老也不得誌,只能寫困厄者的詩歌,白白地在蟲魚之類上抒發窮苦愁悶的感嘆。社會上只喜愛他詩歌的工巧,卻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將要老死了,這難道不值得嘆息嗎?聖俞的詩很多,自己卻不收拾整理。

他的內侄謝景初擔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選取他從洛陽到吳興這段時間的作品,編為十卷。我曾經酷愛聖俞的詩作,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興謝氏能為它分類編排,就為之作序並保存起來。

從那以後過了十五年,聖俞因病在京師去世,我已痛哭著為他寫好了墓誌銘,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遺稿壹千多篇,連同先前所保存的,選取其中特別好的***六百七十七篇,分為十五卷。啊,我對聖俞的詩歌已經評論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復。

廬陵歐陽修序。

3. 《奇零草自序閱讀答案及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奇零草》自序張煌言①余自舞象②,輒好為詩歌。

先大夫慮廢經史,屢以為戒,遂輟筆不談,然猶時時竊為之。及登第後,與四方賢豪交益廣,往來贈答,歲久盈篋。

會國難頻仍,余倡大義於江東,凡從前雕蟲之技,散亡幾盡矣。 於是出籌軍旅,入典制誥,尚得於余閑吟詠性情。

及胡馬渡江,而長篇短什,與疏草代言,壹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誠筆墨之不幸也。余於丙戌始浮海,經今十有七年矣。

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或提師北伐,慷慨長歌,或避虜南征,寂寥短唱。

即當風雨飄搖,波濤震蕩,愈能令孤臣戀主,遊子懷親,豈曰亡國之音,庶幾哀世之意。乃丁亥春,舟覆於江,而丙戌所作亡矣。

戊子秋,節移於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復入於海,而戊子、己醜所作又亡矣。

迨辛卯昌國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遺。 何筆墨之不幸,壹至於此哉!嗣是綴輯新舊篇章,稍稍成帙。

丙申,昌國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於羊山,而亡什之七,始知文字亦有陽九之厄也。

年來嘆天步之未夷,慮河清之難俟,思借聲詩以代年譜。遂索友朋所錄,賓從所抄,次第之。

而余性頗強記,又憶其可憶者,載諸楮端,***得若幹首。不過如全鼎壹臠耳。

嗟乎!國破家亡,余謬膺節鉞,既不能討賊復仇,豈欲以有韻之詞,求知於後世哉!但少陵當天寶之亂,流離蜀道,不廢 *** ,後世至今,名為詩史。陶靖節躬丁晉亂,解組歸來,著書必題義熙③。

夫亦其誌可哀,其情誠可念也已。然則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雕亡,已非全豹,譬猶兵家握奇之余,亦雲余行間之作也。

時在永歷十六年,歲在壬寅端陽後五日,張煌言自識。

註:①張煌言(1620-1664),南明將領,詩人,民族英雄。 ②舞象:代指成童,成童即十五歲以上。

③義熙:晉安帝年號。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A、入典制誥 典:掌管B、余謬膺節鉞 膺:心胸C、年來嘆天步之未夷夷:太平D、求知於後世哉 知:了解5、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用法和意義都相同的壹組是( )A、尚得於余閑吟詠性情 州司臨門,急於星火B、又憶其可憶者,載諸楮端 實迷途其未遠C、思借聲詩以代年譜 處涸轍以猶歡D、豈欲以有韻之詞 悅親戚之情話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壹項是( )A、作者十七年中寫詩編集遇到多次厄運,接連不斷的“亡詩”記錄,是詩的不幸,也是詩人的不幸,國家的不幸。

B、作者靠“索”“憶”只得了所有詩作的壹部分,但他依然要編成詩集,這是因為作者青少年時期酷愛寫詩,但詩稿很多都在戰火中散失了。C、作者筆下的杜甫、陶潛等歷史人物,都經歷了激劇動蕩的年代,遭受過厄運的打擊,他們的誌向和情操使作者深受感動。

D、詩集之所以命名為“奇零草”,是因為詩篇散落,已非全貌;還因為集中所收,都是作者在戰鬥歲月的間隙中寫成的。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分)?(1)會國難頻仍,余倡大義於江東,凡從前雕蟲之技,散亡幾盡矣。 (5分)(2)但少陵當天寶之亂,流離蜀道,不廢 *** ,後世至今,名為詩史。

(5分)。

4. 《歸莊看牡丹詩自序閱讀答案及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9題。

凡作事專心誌,竭計慮,窮日夜而為之者,曰不遺余力,曰惟日不足,若余之尋花是也。憶辛醜年,自昆山而太倉,而嘉定,而南翔,看牡丹三十五家,有文記之。

乙巳,尋牡丹於江陰,以無向導,廢然而返。 久聞洞庭山牡丹多名種,今年三月,遂不遠百六十裏,涉太湖之波濤,二日而到山。

結伴尋花,或輿或杖,僻遠之地無不至;有初至不得入者,輒再三往,必得觀而後已。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見者。

晝則坐臥花前,夜則沈醉花下,如是數日。 興盡則掛帆渡湖,至虎丘觀花市而歸;復遍歷昆山城內外有花之所。

浹辰①之間,看花五十余家,殆所至不遺余力,惟日不足者,其可謂狂且癖矣!客曰:“周濂溪謂‘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以子之貧賤,毋乃不宜!”余曰:“吾貧則無儋石矣,而性慷慨,喜豪放,無貧之氣;賤為韋布矣,而輕世肆誌,不事王侯,無賤之骨。

安在與花不宜?”客又曰:“歐陽公,儒者也,以牡丹為花妖。子何好之甚?”余曰:“凡物之美者,皆能為妖,何獨花也。

溺其美而動其中,皆足以喪身。吾不得於世,借以娛目肆誌而已,何妖之為!”惟諸詩皆信口率筆,以適壹時之興,無意求工,貽笑作者,吾無辭焉。

(取材於歸莊《看牡丹詩自序》)註:①浹辰:十二日。6。

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A。必得觀而後已 已:停止B。

殆所至不遺余力 殆:大概C。溺其美而動其中 動:移動D。

以適壹時之興 適:滿足7。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壹組是A。

若余之尋花是也 B。 廢然而返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C。

其可謂狂且癖矣 D。 惟諸詩皆信口率筆其孰能譏之乎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8。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壹項是A。結伴尋花,或輿或杖,僻遠之地無不至(我與友人)結伴尋訪牡丹,有時乘車,有時拄杖步行,偏遠之地沒有不到的B。

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見者山中有名的牡丹花,大多都看到了,很多是平生我沒有見過的C。以子之貧賤,毋乃不宜以妳的貧賤身份(卻喜愛富貴的花),恐怕不合適吧D。

吾不得於世,借以娛目肆誌而已,何妖之為我與世道不相和,借(賞花)來愉悅眼目放縱心誌罷了,怎麽能說我是妖呢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壹項是A。

作者為尋訪牡丹,跋山涉水,不辭辛勞,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B。

作者喜愛牡丹成癖,看見名花,就日夜與其相伴,如醉如癡。C。

作者說牡丹是富貴之花,而自己性情慷慨豪放,與牡丹相宜。D。

作者認為所有美麗的事物,只要妳沈溺其中,都會危害自身。參考答案:6。

C(動:動搖)7。 B(助詞,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A取獨;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C代詞,那;難道。

D這些;相當於“之於”。)8。

D(我與世道不相合,借(賞花)來愉悅眼目放縱心誌罷了,怎麽能認為它是妖呢)9。 C(“作者說牡丹是富貴之花”有誤)附:文言文參考譯文凡是做事專心致誌、竭盡心思、日夜不息去幹的,叫做“不遺余力”,叫做“只覺時日不夠”。

我尋訪名花好像就是這樣。回想辛醜年,我從昆山到太倉,到嘉定,到南翔,看過牡丹三十五處,還寫下了文章記錄當時的情況。

乙巳年,到江陰去尋找牡丹,因為沒有人引導,結果毫無收獲而返。我早就聽說洞庭山的牡丹品種很多,今年三月,就不以壹百六十裏路為遠,渡過太湖的波濤,走了兩天才到洞庭山。

(我與友人)結伴尋訪牡丹,有時乘車,有時拄杖步行,偏遠之地沒有不到的;有的地方初次不能進去,就二次三次地去,壹定要看到牡丹花才成。 山中有名的牡丹花,大多都看到了,很多是我平生沒有見過的。

白天就坐臥在花前,夜晚就醉飲於花下,像這樣過了好幾天。興致盡了就乘船掛帆渡過太湖,到虎丘看花市才回來;再走遍昆山城內外所有有花的地方。

十二天之內,到五十余處看花,大概就達到了“不遺余力”和“惟日不足”的地步。 那真可以說是瘋狂和著迷呀!有賓客說:“周濂溪說‘牡丹,是花中的富貴之花’。

以妳的貧賤身份(卻喜愛富貴的花),恐怕不合適吧?”我說:“我確實貧窮沒有幾石米,可是我的性情慷慨,喜歡豪邁,沒有窮人的寒酸氣;我確實低賤是個布衣之人,可是我藐視社會放縱個性,不去侍奉王侯,沒有 *** 的軟骨頭。 為什麽與牡丹花不相宜呢?”賓客又說:“歐陽修是(宋代的)儒者,他認為牡丹是花中之妖。

妳為什麽喜歡它如此厲害呢?”我說:“所有美麗的事物,都能成為妖,何止是花呢?沈溺在它的美麗裏面而動搖了妳的內心,都能夠使人喪命。我與世道不相合,借(賞花)來愉悅眼目放縱心誌罷了,怎麽能認為它是妖呢?”只是這些詩都是信口直說,來滿足我壹時的興致,本來也沒有特意追求多麽工巧,如果作者被人譏笑,那我是無話可說的。

5.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照玄上人詩集序(1)於是誹謗之獄興焉

1。

D2。B3。

D4。(1)於是誹謗的案件開始出現,自那以後,詩歌創作的“風雅”美刺傳統就壹掃而光。

(評分點:獄:案件;興,出現;道,風尚、傳統) (2)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 因為(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去了其他國家強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單獨保全。

(3)人生的禍患常常在極細微的事情上累積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所困擾,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如此嗎?1。試題分析:端,事物的開端,這裏指詩集的開頭。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分析理解B。

2。試題分析:B都為介詞,用;A項連詞,表轉折/連詞,表承接;C項介詞,根據/於:介詞,比;D項連詞,表承接/連詞,表假設。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3。試題分析:此類斷句題目在斷句時壹定要遵守壹個原則,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

所以,壹定要在結合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以及這個句子的意思來思考斷句,尤其是要抓住關鍵詞(介詞、語氣助詞、連詞等等)。 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層級為理解B。4。

試題分析:此類題目在翻譯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壹般為直譯,除壹些帶有比喻性的詞語然後再整體翻譯,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能力層級為理解B參考譯文我剛剛來杭州的時候,向杭州的鄭希道先生尋求杭州(真正)的讀書人,鄭先生對我說起照玄上人寫詩,詩風雄俊峭拔。近代以擅長寫詩而出名的人,沒有人超越他。

我壹向知道鄭先生善於鑒賞人物並且說話不過頭,(於是)我心中常想到照玄上人。等我向杭州人訪求照玄上人的事跡,卻沒有說照玄上人擅長寫詩的人,我私下裏想到這件事情很奇怪。

等我遷居到白下嶺的時候,而照玄上人就在萬松嶺擔任壽寧寺住持,從此我開始全面觀覽他寫的詩,他的詩作氣勢浩瀚,猶如奔濤,結構森嚴,宛如武庫,風格峭拔,如同蒼松棲居懸崖,凜然不可攀爬壹般,而憂世感時的感情卻常常於言辭之外顯現。 哎呀!這就是照玄上人不能憑詩作聞名於杭州的人的原因啊。

詩歌是為什麽而作呢?感情從內心湧動,就要流露在言語中,《國風》和二《雅》列於“六經”之中,贊美諷刺勸諫,沒有不對世風教化偶裨益的。因此以前的君王用它來考察風俗的變化,體察治理的得失,來了解不得誌而生活在社會下層的人的情感。

(從詩歌的社會功能看)他們難道只稱為“辭章”嗎?後世太師這壹官職廢止,於是那些諂諛獻媚之人,全都用詩來助長阿諛逢迎的風氣,所以溢美的詩作多了,而諷刺的詩作少了。這種風氣流傳到了宋朝,於是誹謗的案件開始出現,自那以後,詩歌創作的風雅美刺傳統就壹掃而光,毫無遺留了。

如今天下沒有聽說有禁止言論的律令,可是人們目見耳聞的陋習並未改變,所以寫詩者沒有不把寫哦詠風月、把弄花鳥的詩當作寫詩的正道,他們效仿達官貴人卻不向古人學習,以眾人的標準來判定詩作的好壞而不去辨別他們到底是玉還是石,糊裏糊塗,吵吵鬧鬧,此唱彼和,互相依附,相與結黨,轉而又互相詆毀攻訐,可是詩的美刺諷諫傳統卻沒有人能夠知道了。 既然這樣,照玄上人不以詩被當今之人稱道不也是很應該的嗎?唉!有伯樂然後才能識別千裏馬,有匠石然後才能識別梧桐樹和蝽樹這樣的好木材,可是從古到今匠石又能有幾個呢?那些懷抱奇特本領而不被重用的人物,已經消失不少了。

我既推崇照玄上人的詩作,而又悲嘆人們不知道鄭先生就是當今的伯樂、匠石,所以寫了這篇序放在詩集的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