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希望人們工作更上壹層樓的詩句有哪些

希望人們工作更上壹層樓的詩句有哪些

1. 關於將來更上壹層樓的詩句

關於將來更上壹層樓的詩句 1. 關於更上壹層樓的詩句

登鸛雀樓唐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壹。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前兩句寫所見。

“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壹輪落日向著樓前壹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沈,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

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裏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裏”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

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裏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裏之勢。後兩句寫所想。

“欲窮千裏目”,寫詩人壹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壹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壹層樓”。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壹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

在收尾處用壹“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壹首登樓詩。

2. 人生更上壹層樓的詩句

人生壹世,草木壹秋 人生自古誰無死,流取丹心照汗青 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與鴻毛 名和利啊,什麽東西。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面對死亡我放聲大笑,魔鬼的宮殿在我的笑聲中動搖!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拼得十萬頭顱血,要把乾坤力挽回。 生於憂患,死與安樂。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慷慨過燕市, 從容做楚囚, 引刀成壹快, 不負少年頭!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必馬革裹屍還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但覺高歌有鬼神, 安知餓死填溝壑?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此去黃泉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為赴大義輕生死 人死不過頭點地,腦袋掉下來,碗大個疤! 十八年後又是壹條好漢! ------此二句多見於江湖人士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浮沈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人生寄壹世,奄忽若飆塵”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智者樂山山如畫, 仁者樂水水無涯。

從從容容壹杯酒, 平平淡淡壹杯茶。 細雨朦朧小石橋, 春風蕩漾小竹筏。

夜無明月花獨舞, 腹有詩書氣自華。1. 擇善人而交, 擇善書而讀, 擇善言而聽, 擇善行而從。

2. 壹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3.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4. 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招煩惱。

清貧樂道真自在,無牽無掛樂逍遙。5.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能受苦乃為誌士,肯吃虧不是癡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壹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欲進步需思退步,若著手先慮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應有余步。

持黃金為珍貴,知安樂方值千金,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讓最高。切勿貪意外之財,知足者人心常樂。

若能以此去處事,壹生安樂任逍遙。6. 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

為人不必感德,無怨便是德。7.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欲是壽。

8.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9.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

10.受思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11.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12.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13.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14.須交有道之人,莫結無義之友。飲清靜之茶,莫貪花色之酒。

開方便之門,閑是非之口。15.多門之室生風,多言之人生禍。

16.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17.“我欲”是貧窮的標誌。事能常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18.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人生至愚惡聞己過。19.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20.莫妒他長,妒長,則己終是短。莫護己短,護短,則己終不長。

21.做事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2.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壹、孝順。二、行善。

23.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則天下無事。懷慈悲心,做慈悲事,則心中太平。

24.心量狹小,則多煩惱,心量廣大,智慧豐饒。25.平生無壹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26.“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27.扶危周急固為美事。能不自誇,則其德厚矣!28.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29.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30.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

內在安祥,才是下手之處。31.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32.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33.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長者,取禍。不自滿者,受益。

不自足者,博聞。34.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乃萬世傳家之寶訓也。35.積德為產業,強勝於美宅良田。

36.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37.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38.羅馬人凱撒大帝,威震歐亞非三大陸,臨終告訴侍者說:“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如我凱撒者,死後也是兩手空空。39.夢中冥冥有樂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40.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遠憂。41.情生智隔。

42.征服世界,並不偉大,壹個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43.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點,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就是聖人。

44.嫉妒別人,仇視異己,就等於把生命交給別人。45.壹個人如果不被惡習所染,幸福近矣。

46.誹謗別人,就象含血噴人,先汙染了自己的嘴巴。47.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

48.人之所以平凡,在於無法超越自己。49.大肚能容,斷卻許多煩惱障,笑容可掬,結成無量歡喜緣。

50.改變自己,是自救,影響別人,是救人。51.謊言像壹朵盛開的鮮花,外表美麗,生命短暫。

52.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於縮小自己。53.人不求福,斯無禍。

人不求利,斯無。

3. 希望別人學習更上壹層樓的詩句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 日 依 山 盡,

黃 河 入 海 流。

欲 窮 千 裏 目,

更 上 壹 層 樓。

〖註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 盡:消失。

4.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沈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裏目:眼界寬闊。

7.更:再。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沈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裏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壹層城樓。

〖詩意〗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裏,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裏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壹開。

首句寫遙望壹輪落日向著樓前壹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沈,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壹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壹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壹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於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壹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壹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麽,它便是壹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我們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裏目”,寫詩人壹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壹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壹層樓”。“千裏”“壹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壹“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壹首登樓詩。

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壹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壹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裏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寫作特點〗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壹個特點:它是壹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壹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壹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壹聯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4. 像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的詩句

像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的詩句有: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遊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4、沈舟側畔千帆過,並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等飛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