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茵尼斯弗利島的創作背景

茵尼斯弗利島的創作背景

葉芝雖然像龐德和艾略特壹樣被認為是現代主義詩人,但他經歷了從浪漫主義到現代主義過渡的創作過程。葉芝的父親是壹名受前拉斐爾學派影響的畫家,將“美的宗教”思想以及對浪漫主義文藝的審美情趣傳承給了葉芝。對葉芝來說,浪漫主義似乎是他詩歌創作的歸宿,在詩歌創作實驗中,他把自己“放到布萊克和雪萊開創的浪漫主義傳統之中”,並且公開地宣稱:“除了浪漫主義文學,我什麽也不讀;痛恨十八世紀那幹枯的修辭手法。”

《茵尼斯弗利島》便是詩人用意象精心營造起來的浪漫主義詩歌境界。葉芝在該詩中通過塑造茵尼斯弗利島這特殊的仙境,來反映詩人的主觀世界和詩人對事物的內心感受,並且抒發了他強烈的感情。葉芝於壹八九五年隨家庭移居倫敦,看到了世紀末以倫敦為代表的英國社會的蕭條景象,產生了對都市生活現實的不滿,因此,他用城市令人沮喪的環境,如灰色的人行道作為象征符號來暗示這壹景象。顯而易見,葉芝在這首詩中著重抒發了自己的理想,虛構了壹個自己的理想世界來與現實世界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達到對現實進行批判的目的。將茵尼斯弗利島這壹想象的空間作為特殊的仙境是這首詩的最基本的浪漫主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