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改編曲,版本極多,無法說誰是“原版”。
全曲大致可分為三段:第壹段,用慢板奏出悠揚如歌的旋律,並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裝飾技巧,音樂展示了優美的湖濱晚景,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感受和對景色的贊賞。
第二段,音樂速度加快,起旋律是從第壹段八度跳進的音調中發展而來。從全曲看,“徵”是旋律的中心音,而在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暫離調,轉入下屬調性,形成對比和變化,形象地表現了漁夫蕩槳歸舟、乘風破浪前進的歡樂情緒。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進行中,運用了壹連串的音型模進和變奏手法。形象地刻畫了蕩槳聲、搖櫓聲和浪花飛濺聲。隨著音樂的發展,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斷加強,加之突出運用了古箏特有的各種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現出漁舟近岸、漁歌飛揚的熱烈情景。
在高潮突然切住後,尾聲緩緩流出,其音調是第二段壹個樂句的緊縮,最後結素在宮音上,出人意料,耐人尋味。
《漁舟唱晚》在唐代 當時唐高宗在位
高宗皇帝召見他時,當面詢問考察,王勃引經據典、侃侃而談,頗得高宗皇帝的賞識
箏獨奏曲,為婁樹華以古曲《歸去來》為素材發展而成,又壹說系金灼南根據山東傳統箏曲《雙板》等改編而成。現廣為流傳的婁本前半部分與金本同,後半部分為婁本所獨有。樂曲開始,以優美典雅的曲調、舒緩的節奏,描繪出壹幅夕陽映萬頃碧波的畫面。接著,以 66 116 為種子材料逐層遞降,音樂活潑而富有情趣。當它再次變化反復時,采用五聲 音階的回旋,環繞 3561 55 2356 33 層層下落,此旋律不但風格性很強,且十分優美動聽,確有"唱晚"之趣。最後先遞升後遞降的旋律接合成壹個循環圈,並加以多次反復,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現了心情喜悅的漁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隨波逐流,漁舟滿載而歸的情景。這首富於詩情畫意的箏曲曾被改編為高胡、古箏二重奏及小提琴獨奏曲。
· 在壹般音樂書譜中,古箏曲《漁舟唱晚》為婁樹華編曲。其實不然,應為魏子猷傳譜,婁樹華演奏,才切合實際。 魏子猷(1875—1936)河南遂平縣人,是我國近現代首屆壹指的古箏演奏家和教育家。他技藝精湛,文化高深,是壹位知識型的民族民間音樂家。他盛年為官,當過縣委,後辭去官職,寓居北京,在北京“道德學社”傳授箏藝。所以箏曲皆名優曲佳,內涵豐富,意境深遠。如《關雎》、《百鳥朝鳳》、《天下大同》等。《漁舟唱晚》也是魏子猷先生傳譜的壹首古箏作品。該曲以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壹句的前四字為標題,描繪了夕陽西下,碧波萬頃,漁人唉 乃歸舟的動人情景,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贊美。作品在曲式結構上突破了傳統的六十八板單壹曲式,通過不同段落體現音樂形象的對比和發展,使用了大篇幅的音型模進和華彩樂段,比傳統的六十八板古箏曲大大向前跨進了壹步,具有高度的藝術水平。曲成之後,讓其高足婁樹華習奏,婁樹華勤學苦練,認真領悟,終創輝煌。魏子猷先生逝世後,《漁舟唱晚》經婁樹華演奏,成為壹首蜚聲世界的中國古箏曲,現在是我國十大傳統名曲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