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詩選》初三摘抄4
《吹號者》,是我在這本書中看到最有感觸的壹篇文章。
吹號者,比起那些打仗的士兵更辛苦。從艾青的詩中:
“吹號者從鋪散著稻草的地面上起來了,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濕的泥地上。他輕捷地綁好了裹腿,他用冰冷的水洗過了臉,他看著那些發出困乏的鼾聲的同伴,於是他伸手攜去了他的號角;門外依然是壹片黝黑,黎明沒有到來。”
看出他們是被黎明最早驚醒的人。天還在黑暗之中,他們就用浸濡著血跡的銅號吹響帶著新希望的黎明。
他沒有任何怨言,他甚至認為這是壹個神聖的事。他看著山,呼吸新鮮空氣,便吹響了銅號,可是誰又能知道在這響亮的號聲背後卻是吹號者的痛苦。
“當他用自己的呼吸摩擦了號角的銅皮使號角發出聲響的時候,常常有細到看不見的血絲,隨著號聲飛出來……”
艾青也是壹位不惜生命的吹號者,他不懼痛苦和勞累,為當時社會的新希望奮鬥著,吹號者的臉常常是蒼黃的,剛開始我覺得有些誇張,可在後面的閱讀中慢慢認為這是對於他們而言在正常不過了。他們在那些蜷臥在鋪散著稻草的地面上的困倦的人群裏,在那些穿著灰布衣服的汙穢的人群裏,最先驚醒。
在這首詩裏,他為我們在中國歷史的廣場上塑立了壹個吹號者和浸濡著血跡的銅號的形象,讓我們在今天仍然能清晰地聽到那曾經喚醒了壹個民族並激勵這個民族奮勇前進的號聲,也展現了艾青的愛國情懷。
艾青的詩歌讓人蕩氣回腸。
《艾青詩選》初三摘抄6
《艾青詩選》用了兩天時間就翻完了,抄錄了幾首詩。整體感覺他的詩歌本身與人們對他的評價(或者說他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二者之間是非常不相稱的,他的大多數詩歌都不是非常好,只有少數的壹些還不錯。說他不應該在詩歌史上占那麽高的地位,是因為他的詩歌的個人特色不夠鮮明,他的詩的風格是那種非常多見、壹般的詩,他沒有為中國的新詩提供多少新的東西,所以貢獻也就有限。
我看完穆旦的詩後說他的詩與杜甫的相類似,可以說是“詩史”,那麽與艾青的詩比較起來,艾青的詩更應該享有“詩史”這個名詞,他的詩的特色之可以說是題材非常廣泛,但相對又集中,概括起來可以說是寫出了那個年代貧窮落後中國土地上的歡樂與痛苦,他從國統區到大後方,從農村至前線,從樹林到曠野,壹壹都在他的筆下得到展現,所以說他記錄下了那樣壹個時代是不過分的。但遺憾的是他的記錄缺少個性,或者說詩性還不太足,至少在許多詩歌那裏是如此,所以這些詩的認識價值、歷史價值是不低的,但詩的價值卻相對較低。即使是他的《向太陽》、《火把》、《光的贊歌》等有名的長詩,在我看來也並非特別好。
艾青的詩還有壹個特點,就是人喜歡用程度副詞,“那麽”、“非常”等,而在對事物進行描繪時,聲、色、形俱全,從各個方面進行描繪,列舉東西時同樣如此,所以這就造成他的詩歌的第三個特點,鋪張。他喜用排比句,有時甚至是六七個相同的句式,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但是他的描繪、比喻有個缺點,就是新穎的不多,常常采用的是壹些大家經常很熟悉的東西,這樣就使得他的詩缺少個人的東西,但這也許正是他的詩廣泛傳播的原因,因為這樣的詩是大眾化的,更容易為大眾接受、欣賞,也更容易得到官方的認可。
不可否認,艾青的有些詩是非常好的,如《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他寫道,“饑饉的大地/朝向陰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顫抖著的兩臂。”《礁石》,“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壹樣/但它依然站在那裏/含著微笑,看著海洋……”多麽動人的形象!
艾青的詩質樸、流暢,但不怎麽講究技巧,不註重表達方式的變化,這些也影響了它的審美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