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崔護關於桃花寫美女的詩句

崔護關於桃花寫美女的詩句

1.關於桃花美女的詩句

崔護《題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桃花庵歌 ——明 唐伯虎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壹在平地壹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2.借用桃花來描寫美人的詩句有哪些

1.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____崔護《題都城南莊》

譯文:去年春天,就在這扇門裏,姑娘臉龐,相映鮮艷桃花。

2.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____崔護《題都城南莊》

譯文:今日再來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處,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春風之中。

3.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____佚名《桃夭》

譯文: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艷紅似火。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

4.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____周樸《桃花》

譯文:花在漸暖的春色裏先於百花綻放,誰能忍住不去看那明媚美麗的顏色?

5.風急桃花也似愁,點點飛紅雨。____如晦《楚天遙過清江引·有意送春歸》

譯文:春如果有情必然也會十分痛苦,悄悄地看時光匆匆暗度。是住在夕陽將落的山後面?還是住在煙水茫茫的渡口?不知春天現在究竟在哪裏住?

6.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____李賀《將進酒》

譯文:宴飲的時間是壹個春天的黃昏,他們已歡樂終日了,他們飲掉了青春,玩去了如花的大好時光。桃花被鼓聲震散了,被舞袖拂亂了,落如紅雨,他們把如花的青春白白地浪費了。

7.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____陸遊《釵頭鳳·紅酥手》

譯文:滿春的桃花雕落在寂靜空曠的池塘樓閣上。永遠相愛的誓言還在,可是錦文書信再也難以交付。

8.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____白居易《長恨歌》

譯文:春風吹開桃李花,物是人非不勝悲;秋雨滴落梧桐葉,場面寂寞更慘淒。

9.記得別伊時,桃花柳萬絲。____納蘭性德《菩薩蠻·新寒中酒敲窗雨》

譯文:還記得當初和妳分別時,桃花千樹、楊柳依依的畫面,這壹切多麽令人懷念又惆悵啊。

10.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滿江南。____黃庭堅《訴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譯文:桃花盛開,垂柳依依,江南的春色很美。

11.桃花嫣然出籬笑,似開未開最有情。____汪藻《春日·壹春略無十日晴》

譯文:籬笆外將開未開的桃花探頭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12.尋桃覓柳,開遍南枝未覺。____辛棄疾《瑞鶴仙·賦梅》

譯文:梅花開滿了南枝卻沒有發現。

13.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氣春。____白居易《彭蠡湖晚歸》

譯文:彭蠡湖的天色已晚,水邊的桃花都透出春意。

14.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____王維《洛陽女兒行》

譯文:她家彩繪朱漆的樓閣壹幢幢遙遙相望,紅桃綠柳在廊檐下排列成行。

15.恩疏寵不及,桃李傷春風。____李白《上之回》

譯文:自從失寵之後,恩情漸漸淡了,桃李似乎也在春風中為美人今日的孤寂而傷懷。

3.描寫“桃花”與“美女”的詩句有哪些

1、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城南莊》

2、癲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絕句漫興》

3、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樹香梢幾樹花。 ——劉敞《桃花》

4、百葉雙桃晚更紅,窺窗映竹見珍瓏。—— 韓愈《題百葉桃花》

5、千葉桃花勝百花,孤榮春軟駐年華。—— 楊憑《千葉桃花》

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7、美人既醉,朱顏酡些。——宋玉《招魂》

8、俏麗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紅樓夢第六十八回 》

9、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10、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 曹植《雜詩·南國有佳人》

11、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王安石《元日》

12、桃李春風壹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 黃庭堅《寄黃幾復》

13、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 晏幾道《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

14、桃花壹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15、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 徐俯《春遊湖》

4.形容桃花和美女的詩句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

西施詠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其壹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5.描寫桃花美女詩句

1、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見壹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謝枋得《慶全庵桃花》2、桃源只在鏡湖中,影落清波十裏紅。

自別西川海棠後,初將爛醉答春風。——陸遊《泛舟觀桃花》3、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沒。

搖蕩女蘿枝,半搖青天月。——李白《憶秋浦桃花舊遊》4、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

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元稹《桃花》5、爭花不待葉,密綴欲無條。

傍沼人窺鑒,驚魚水濺橋。——蘇軾《桃花》6、扣舷得新詩,茶煮桃花水。

礕礕數片帆,去去殊未已。——貫休《上馮使君五首》7、念遠心如燒,不覺中夜起。

桃花帶露泛,立在月明裏。——聶夷中《雜曲歌辭·起夜半》8、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城南莊》9、腸斷春江欲盡頭,杖立徐步立芳洲。

癲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絕 句漫興》10、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

何當結作千年實,將示人間造化工。——吳融《桃花》11、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樹香梢幾樹花。

只恐東風能作惡,亂紅如雨墜窗紗。——劉敞《桃花》12、二月春歸風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殘紅尚有三千樹,不及初開壹朵鮮。——袁枚《題桃樹》13、百葉雙桃晚更紅,窺窗映竹見珍瓏。

應知吏侍歸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韓愈《題百葉桃花》14、江上人家桃樹枝,春寒細雨出疏籬。

影遭碧水潛勾引,風妒紅花卻倒吹。——杜甫《風雨看舟前落花絕句》15、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

可惜狂風吹落後,殷紅片片點莓苔。——周樸《桃花》16、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見壹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謝枋得《慶 全庵桃花》17、楊柳千尋色,桃花壹苑芳。

風吹入簾裏,惟有惹衣香。——《雜曲歌辭·胡渭州》 18、安得舍羅網,拂衣辭世喧。

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王維《菩提寺禁口號又示裴迪》 19、誰家無春酒,何處無春鳥。

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曉。——顧況《聽山鷓鴣》 20、門前洛陽道,門裏桃花路。

塵土與煙霞,其間十餘步。——劉禹錫《題壽安甘棠館二首》21、春塢桃花發,多將野客遊。

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頭。——張籍《和韋開州盛山十二首·桃塢》 22、批竹初攢耳,桃花未上身。

他時須攪陣,牽去借將軍。——李賀《馬詩二十三首》23、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

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元稹《桃花》24、楊柳千尋色,桃花壹苑芳。

風吹入簾裏,唯有惹衣香。——張祜《胡渭州》 25、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風頭阻歸棹,坐睡倚蓑衣。——韓偓《野釣》26、桃花流水須長信,不學劉郎去又來。

——李建勛《南唐近事(句)》 27、崦合桃花水,窗鳴柳谷泉。——顧況《題柳谷泉(句)》 28、裹頭極草草,掠鬢不菶菶。

未見桃花面皮,漫作杏子眼孔。——張元壹《又嘲》29、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裏人家。——王維《田園樂》30、櫻桃花,壹枝兩枝千萬朵。

花磚曾立摘花人,窣破羅裙紅似火。——元稹《櫻桃花》31、魏帝宮人舞鳳樓,隋家天子泛龍舟。

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覺桃花逐水流。顧況《雜曲歌辭·桃花曲》32、漢家宮裏柳如絲,上苑桃花連碧池。

聖壽已傳千歲酒,天文更賞百僚詩。——《雜曲歌辭·涼州歌第壹》33、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春江細雨不須歸。——張誌和《雜歌謠辭·漁父歌》34、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

羅敷獨向東方去,謾學他家作使君。——杜審言《戲贈趙使君美人》 35、桃花欲落柳條長,沙頭水上足風光。

此時禦蹕來遊處,願奉年年祓禊觴。——劉憲《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36、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滿禊潭。

廣樂逶迤天上下,仙舟搖衍鏡中酣。——張說《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蕭令得潭字韻》 37、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張旭《桃花溪》 38、先賢盛說桃花源,塵忝何堪武陵郡。

聞道秦時避地人,至今不與人通問。——王昌齡《武陵開元觀黃煉師院三首》 39、雨歇楊林東渡頭,永和三日蕩輕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尋李九莊》40、湖上老人坐磯頭,湖裏桃花水卻流。

竹竿裊裊波無際,不知何者吞吾鉤。——常建《戲題湖上》41、壹尉何曾及布衣,時平卻憶臥柴扉。

故園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歸。——劉長卿《時 平後春日思歸》42、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李白《山中問答》 43、水作青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李白《東魯門泛舟二首》44、紅粉青蛾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

羅敷獨向東方去,漫學他家作使君。——張謂《贈趙使君美人》45、黃雀始欲銜花來,君家種桃花未開。

長安二月眼看盡,寄報春風早為催。——岑參《春興戲題贈李侯》46、朱唇壹點桃花殷,宿妝嬌羞偏髻鬟。

細看只似陽臺女,醉著莫許歸巫山。——岑參《醉戲竇子美人》47、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6.借桃花比喻美女的詩句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唐朝博陵(郡治在今河北省定縣)人,字殷功,貞元進士,官嶺南節度使。

崔護的這首七言絕句,字面簡單,語言率真自然,明白流暢,幾百年來壹直為後世人傳誦,經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廣為引做典故和成語使用。說到這首小詩,還有壹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唐詩紀事》和《本事詩》對此都有所記載。

《唐詩紀事》載此詩本事雲:“護舉進士不第,清明獨遊都城南,得村居,花木叢萃。扣門久,有女子自門隙問之。

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啟關,以盂水至。

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崔辭起,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

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徑往尋之,門庭如故,而已扃鎖之。

因題‘去年今日此門中’詩於其左扉”。《唐詩紀事》和《本事詩》所記載的這個“本事”,其真實性很值得懷疑。

興許是先有了詩,然後據以敷衍成上述“本事”,也並非沒有可能。但不管這個“本事”真假與否,有兩點似乎應該可以斷定,那就是這首詩壹是有情節的,二是這個“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有壹定的幫助。

崔護此詩,整篇寫今昔之感,寥寥四句包含了壹前壹後兩個物是人杳而又相互依托、交互襯映的場面。詩的今昔之感是從對壹位乍見而又旋離的貌美情多、靚若桃花的少女的回憶引起的,由今思昔,利用追敘的手法,先寫“去年”,由此引起了第壹個場景:尋春艷遇——“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去年”、“此門”點出時間、地點,說的非常肯定,毫無含糊,可見認象之深刻、記憶之確切。當時“此門中”正春風拂煦、桃花盛開,立著壹位美麗的少女,其容面與桃花交互映照,著實靚麗。

在這裏詩人沒有直接去描摹桃花的嬌艷和女子的美麗,而是抓住“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壹幕,只用“相映紅”三個字壹點,頓把人面花光交互輝映、互為陪襯又爭妍鬥勝的美好景象勾勒的栩栩如生。“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顏,同時也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神馳目註、意奪情搖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

通過這動人的壹幕,從而激發讀者對前後情事的許多美麗想象,留給讀者壹個廣闊的想象空間。以花喻美女佳人,古往今來,沿用既久,已成俗爛。

但該詩卻有幾點不同,壹是詩人沒有直接的去描寫桃花是如何的絢麗多姿和那位少女是如何的漂亮美麗,而是僅用大家所都為熟識的絢麗桃花作為映襯,用“相映紅”間接的來烘托少女的美麗形象,將景色與人很好的融化在了壹起;二是本詩賦寫眼前實景,正所謂“本地風光,順手拿來”。寫到這裏,詩人本可以把“去年”遊遇的場景繼續寫下去,但詩人沒有,而是筆鋒壹轉,直接進入“今日”。

於是便勾勒出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同是“今日”,同是“此門”,但美麗少女已經走了。

依舊是春光爛漫、百芳吐艷的季節,依舊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壹切增光添彩的那張與桃花“相映紅”的美麗“人面”卻不知“何處去”了,唯余壹樹桃花依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的依舊含笑,更加勾起了詩人對“去年”“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思念和憐惜,使詩人的故地重遊感到無比的失望和惆悵。

試想,去年今日,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佇立桃花樹下凝眸含笑,脈脈含情,與桃花相映;而今,人去杳然,桃花依舊含笑春風,這除了勾起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麽呢?“依舊”二字,正隱含了詩人無限失望、惋惜和悵惘的情緒。綜觀全詩,前兩句由今到昔,後兩句由昔到今,兩兩相形。

盡管情緒上的轉變劇烈,但文氣卻壹貫而下,轉折無痕。整首詩語言樸實率真自然,說事明白流暢。

論寫作技法主要是采用了“映照對比”,用“人面”和“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人去景存的映照對比,把兩次不同的遊遇和產生的感慨,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因為是在面對現實的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這首詩盡管具有著某種情節性甚至可以說帶有某些戲劇的色彩,同時還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記載,但它的廣為人誦,除了這些和以上所說的語言、結構、寫作技法之外,筆者認為該詩本身所抒發的某種人生體驗才是最重要壹個的方面。

“本事”對於它的廣泛流傳可能起到壹定的推波助瀾作用,但是該詩留給讀者的典型意義並不在於它描述了壹個令人們感興趣的故事。讀者不見得有過類似“本事”中所載的際合故事或際遇,但卻可能有過相類似的人生體驗,即在偶然或不經意間遇到某種美好的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它時,卻再也不能復得。

這興許正是這首詩幾百年來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