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嘉樹下成蹊原文及翻譯

嘉樹下成蹊原文及翻譯

嘉樹下成蹊原文及翻譯如下:

詠懷八十二首·其壹。

阮籍?〔魏晉〕。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因為憂傷,到了半夜還不能入睡,就起來彈琴。

明亮的月光透過薄薄的帳幔照了進來,清風吹著我的衣襟。

孤鴻在野外哀號,飛翔盤旋著的鳥在北林鳴叫。

這時徘徊會看到些什麽呢?不過是獨自傷心罷了。

鑒賞:  

詩歌表達了詩人內心憤懣、悲涼、落寞、憂慮等復雜的感情。不過,盡管詩人發出“憂思獨傷心”的長嘆,卻始終沒有把“憂思”直接說破,而是“直舉情形色相以示人”,將內心的情緒含蘊在形象的描寫中。冷月清風、曠野孤鴻、深夜不眠的彈琴者,將無形的 “憂思”化為直觀的形象,猶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這首詩采用動靜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效果。“起坐彈鳴琴”是動;清風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動。前者是人的動,後者是物的動,都示意著詩人內心的焦躁。然而。這裏的動是以如磐夜色為背景的。動,更襯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茫茫夜色籠罩著壹切,象征著政治形勢的險惡和詩人心靈上承受著的重壓。這首詩言近旨遠,寄托幽深,耐人尋味。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這兩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彈琴,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憂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彈琴,也是為了抒發憂思,而他的憂思比王粲深刻得多。

王粲的憂思不過是懷鄉引起的,阮籍的憂思卻是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產生的。南朝宋顏延之說:“阮籍在晉文代,常慮禍患,故發此詠耳。”(《文選》李善註引)李善說:“嗣宗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因茲發詠。”

這是說,阮籍生活在魏晉之際這樣壹個黑暗時代,憂讒畏禍,所以發出這種“憂生之嗟”。清人何焯認為:“籍之憂思所謂有甚於生者,註家何足以知之。”(《義門讀書記》卷四十六)何氏以為阮籍的“憂思”比“憂生之嗟”更為深刻,註家並不了解這壹點。壹般讀者當然更是無法弄清究竟是何種“憂思”。

不過,《晉書·阮籍傳》說:“(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嘆。”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載詩人“善彈琴”,他正是以琴聲來排泄心中的苦悶。這裏以“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著意寫詩人的苦悶和憂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