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屈原端午節的詩有《午日觀競渡》《端午三首》《端午日》等。
壹、“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邊貢《午日觀競渡》
1、釋義:
從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國的風俗至今仍存。閑暇的日子正適合在江亭喝酒聚會,誦讀《離騷》,哪覺得其中的憂愁。
2、賞析:
《午日觀競渡》是明代邊貢的壹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從端午節期間戲水,賽龍舟的風俗開始寫起,觸景生情,表明了對屈原的思念,對異鄉的端午風俗的贊同,在閑暇的日子裏總會有壹絲絲閑愁。
二、“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嘗聞求福木居士,試向艾人成祝呵。”——《端午三首》
1、釋義:
都說作詩是為了贈汨羅江,作為當今的快樂又奈何。我曾經聽說對木雕神像祈求幸福,試著向艾人祝福啊!明明是忠言,卻不被楚王采納,最後落得個沈江而死的下場,但是留下的文章卻像星星壹樣永垂不朽。再倒壹杯昌酒?為屈原而擊節歌唱吧!
2、賞析:
寫端午節人們對屈原的祭念,表現了人們對屈原的同情。端午時候詩人對於屈原忠不見用陳江而死,但是詩文傳千古的感慨和惺惺相惜之感。詩人端午時候讀歷史有所感觸,卻找不到人傾訴。這裏有壹種可能是這個詩人也受到冤屈,跟屈原的處境相似。
三、“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殷堯藩《端午日》
1、釋義:
不想跟從效仿懸掛艾草和驅邪符的習俗,只希望飲壹杯蒲酒,***話天下太平。
2、賞析:
在端午,他也是懶散而痛苦,希望“蒲酒話升平”。“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也正因為前文敘述的原因,他才發出了時光易逝,幾人流芳的感慨。此詩相對悲觀,但透過詩辭的背後,我們卻可以從作者的視角,窺見當時晚唐的壹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