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句揭示了地dili.chazidian.com球在不停地由西向東自轉。適用於赤道地區,由此可計算出赤道地區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和赤道上1°弧線的長度。赤道地區自轉的線速度為:40000千米÷24小時≈1670千米/小時(八萬裏即四萬千米)。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遞減。赤道上1°弧線的長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壹個大圓,因此地球上的大圓每1弧線的長度約為111千米(球的大圓是指通過球心的截面與球面的相交線)。
2.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由此可證明地球的形狀是壹個球體。
3. “日似金丸,月似金盤”(樂鈞《壹翦梅》)
該詩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離差異。月球雖然比較小,但由於月球離地球比較近,所以仍“似金盤”。詩中描寫的月相應為滿月,因為“月似金盤”。查字典地理
4. “月形如白盤,完完上天東。忽然有物來啖之,不知是何蟲。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狽兇。”(唐,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
此詩句描述了月食的情況。完完,月圓的樣子。農歷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壹直線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陽之間,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擋著太陽光,產生月食現象。農歷初壹,則可能產生日食現象。
5.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繆氏子《賦新月》)“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戴叔倫《蘭溪棹歌》)
這壹組詩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上蛾眉月”是指農歷初三、四的月相,此時月球位於太陽以東約
45°,當“壹道殘陽鋪水中”後,即日落時,月亮出現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後2~3小時就落到地平線以下,月亮的亮面為月球正面西部邊緣,形狀為壹反“C”字形。將以上各詩描寫的月相判定為上蛾眉月的依據分別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涼月如眉”、“三日”(指農歷三月初三日)。
6.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壹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司空曙《江村即事》)
這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農歷初七、八的月相,此時月球位於太陽以東約90°,日落時出現於南方天空,升落時間分別是中午和半夜,可見部位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狀為壹大寫的“D”形。將以上兩首詩中的月相判定為上弦月的主要依據分別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們“正堪眠”,即睡意正濃,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應是上弦月,此乃用時間點月相)。
7.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鶘啼。”(劉禹錫《踏歌行》)“白日淪河西,素月出東嶺”(陶淵明《雜詩?其二》)“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蘇軾《陽關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這壹組詩描述的都是滿月。滿月為農歷十五、六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東180°,升落時間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見,形狀象個玉盤。第壹首詩中的“元夜時”點出了日期為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正是滿月發生的日期;“黃昏後”月已升上“柳梢頭”,正是滿月時月亮升起後的情況。第二首詩中“紅霞”說明此時日落,日落時“月出”,顯然月相為滿月。同樣,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淪河西”即日落)時月出,正是滿月月出的時間。其他三首詩中的“明月”即滿月。
8.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孤光照還沒,轉益傷離別。妾若是嫦娥,長圓不教缺。”(陸龜蒙《月成弦》)
這是壹組描寫下弦月的詩詞。下弦月是農歷廿二、三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西90°,日出時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時間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見部分為月球正面東半部,形狀像個反“D”字形。第壹首詩中“夜靜”(夜深人靜)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時。民間常將月圓比團圓、月缺比離別。第二首詩即寫思婦見缺月而感傷、恨夫妻不能常團圓,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將讓月亮長圓不缺即夫妻永不分離。詩中弦月當是下弦月,體現出思婦感傷而徹夜難寐的情景。
9.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水上,文章何處哭秋風。”(李貿《南園》)“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馬踏清秋。”(李貿《馬詩》)
這壹組詩描寫的是下蛾眉月(殘月)。下蛾眉月是農歷廿五、六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西約45°,日出前出現於東南方低空,僅在黎明前 2~3小時內可見,形狀像“C”字形。第壹首中,由“曉風殘月”知,早晨看到殘月,即下蛾眉月。第二句詩中“曉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後的殘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月似鉤”是“壹彎殘月”,表明作者壯誌未酬,徹夜難眠,於黎明前看到殘月東升,見景生情寫下此詩,這與整首詩的基調是壹致的。作者坎坷的經歷,矛盾的心情以及“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的創作精神等都可以作為是殘月的旁證。所以,“月似鉤”暗示作者寫這首詩的時間是在秋天農歷廿六、七的黎明前。“大漠沙如雪”還向我們展示了沙漠景觀。
10.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裏絕人煙。”(岑參《磧中作》)
這壹組詩寫出了月相的月變化情況。詩中的“陰晴圓缺”指的是月相變化。在農歷壹個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變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滿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從初壹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漸變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為滿月;從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漸變小,月球的亮面朝東。第二首詩中的“滿月”指“十五、六的月亮”;“夜夜減清輝”指滿月以後,月相依次變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見部分越來越瘦小;後兩句是說“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滿月後的月亮日漸消瘦、形容憔悴”。第三首詩中的“見月”即看到月亮,“兩回圓”即圓過兩次亦即兩次滿月,故第二句是告訴讀者:作者離家已有壹、兩個月了。
11.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升春又來”(杜甫《冬至》)
“冬至陽升”這個純科學結論通過藝術家天才的轉換,巧妙地寫進詩中。這句詩意境美麗、觀點科學,非常難得。由於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了正午太陽高度的周年變化。北半球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線南回歸線上,北半球各地在壹年中正午時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最大,正午太陽高度達到壹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後,太陽直射點南移,太陽直射點以北各地正午時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逐漸變小,正午太陽高度逐漸增大,即“冬至陽升”。
12. “過了冬,長壹蔥”
此諺語的意思是:過了冬至日,白晝就長壹點點了,即冬至日後,北半球各地白晝逐漸變長。北半球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壹天。冬至日後,太陽直射點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晝逐漸變長。
13. “日中萬影正,夕中萬影傾”(傅玄《歌》)
這句詩直觀地描繪了太陽高度的周日變化規律。影子長短與太陽高度有密切關系。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太陽高度小,影子長;隨著太陽高度的逐漸變大,影子逐漸變小,正午即“日中”時,太陽高度達到壹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長度為壹天中的最小值,對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區來說,此時太陽在正南方,影子則在正北方,即“日中萬影正”;以後太陽高度逐漸變小,影子逐漸變長,影子偏離了正北方向。
14.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詩意在說明四季運轉是壹種必然趨勢,萬物興衰都有壹定的自然規律,任何人也不能揮鞭命令停止。由於地球公轉,黃赤交角的存在,地軸指向不變,使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產生了四季的更替。
15. “月生林欲曉,雨過夜如秋。”(徐璣《夏日懷友》)
“月生林欲曉”,即月出的時候天要亮了,這是下蛾眉月出的時間。該地此時的降水是受冷鋒影響形成的。冷鋒過境時產生陰雨天氣,過境後受冷氣團控制,氣溫降低,故“雨過夜如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