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媽媽去爸爸去,小寶寶也要去。很多人都是唱著這首童謠長大的,但是未必每個唱過這首童謠的人都思考過,去姥姥家看唱大戲跟“拉大鋸扯大鋸”有什麽關系呢?
其實,這是起源於《詩經》的壹種詩歌創作手法。《詩經》的創作手法主要有“賦”“比”“興”三類。
賦,相當於現在的排比修辭手法;比,相當於現在的比喻修辭手法;興,就是先寫別的事物,然後通過這壹事物產生聯想,引出詩人最想要寫的事物,或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相當於現在的象征手法。
比如《詩經》中的第壹篇《關雎》,就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中的雎鳥聯想開去,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拉大鋸扯大鋸”就是用來起“興”的事物,用它來產生聯想,引出後面的“姥姥家唱大戲”這壹主題事件。
用來起興的事物與主題內容之間難道壹點關系都沒有嗎?當然不是,只是它們之間沒有直接聯系罷了。比如“拉大鋸扯大鋸”與“姥姥家唱大戲”二者,首先可以看出“姥姥家”壹定不是在繁華的都市,而是在相對偏遠的鄉間,因為只有鄉間的人才會對唱大戲這樣的事情特別感興趣;
其次,“鋸”和“戲”是押韻的,也許,最先創作這首童謠的人,壹時找不到與“戲”押韻的事物,而眼前正好有人在“拉大鋸扯大鋸”,所以就順口唱出來了。
總結:像這樣偶然關聯的情況,在民歌裏是很常見的,比如新疆民歌《達阪城的姑娘》開頭的歌詞是“達阪城的石路硬又平啊,西瓜大又甜呀,達阪城的姑娘辮子長啊,兩個眼睛真漂亮”,前面用“石路”“西瓜”作為起興的事物,可它們與後面引出的達阪城姑娘的“辮子”“眼睛”並沒有直接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