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王安石描寫“登山感悟”的詩句有哪些?

王安石描寫“登山感悟”的詩句有哪些?

登飛來峰?(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註釋

(1)飛來峰:有兩說:壹說在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唐宋時其中有座應天塔。傳說此峰是從瑯即郡東武縣飛來的,故名飛來峰。壹說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2)聞說:聽說。

(3)浮雲:在山間浮動的雲霧。望眼:視線。

(4)緣:因為。

人物介紹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壹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革命導師列寧曾稱王安石為“中國十壹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執政之所以能敢作敢為,矢誌改革,是受自己進步的哲學思 想支配,他認為世界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還把“ 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從而樹立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這些進步思想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剛勁著 稱,使他成為“唐宋八大家”之壹;其詩詞則遒勁清新,豪氣縱 橫。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殘卷及《老子註》若幹篇(條) 為紀念這位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人民政府 在臨川區修建了王安石紀念館,該館於1986年冬建成之後,前往 參觀、遊覽的中、外人士絡繹不絕。

折疊少年英才

王安石畫像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於臨川(今撫州市臨川區),父親王益,時任臨川軍判官。王安石自幼聰穎,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稍長,跟隨父親宦遊各地,接觸現實,體驗民間疾苦。文章立論高深奇麗,旁征博引,始有移風易俗之誌。[1]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隨父入京,以文結識好友曾鞏,曾鞏向歐陽修推薦其文,大獲贊賞。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授淮南節度判官。任滿後,王安石放棄了京試入館閣的機會,調為鄞縣知縣。王安石在任四年,興修水利、擴辦學校,初顯政績。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愛民,治績斐然。宰相文彥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紀守道向宋仁宗舉薦,請求朝廷褒獎以激勵風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級提拔之風為由拒絕。歐陽修舉薦為諫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辭。歐陽修又以王安石須俸祿養家為由,任命他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與周敦頤相知,聲譽日隆。

王安石主張“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數倍之者。貧民被災。不可不恤也”宋代董煟所著《教荒活民書》,以封建國家從皇帝到各級官吏職責為根據,提出在救荒時各自應該完成的工作。他講道:“賑濟者,用義倉米施及老、幼、殘疾、孤、貧等人。米不足,或散錢與之,即用庫銀糴豆、麥、菽、粟之類,亦可”。有學者認為董煟提出了系統的賑濟學說理論,特別提出了對殘疾人群體的救助,為後世的救助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宋代還特別註重倉儲在救災救濟中的作用。歷代出現過的倉儲形式在宋代幾乎都曾設立過,如常平倉、社倉、義倉等,另外還有廣惠倉、半儲倉、平余倉則是宋代的創舉。這些倉儲形式對救濟殘疾人等社會弱勢群體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下詔設置廣惠倉,救濟老幼貧疾不能自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