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
有了會計立法的雛型:周朝中央 *** 設立了會計主管官員———“司會”壹職,它是會計的最高長官,主要職責是利用賬冊、數字、公文、戶籍、地圖等文件中的副本,考核各級官吏的工作,並檢查、聽取他們的會計報告.
戰國時期
由魏文侯李俚所編纂的《法經》,史稱為我國最早的成文法典,其中就有許多與會計有關的條款,最重要的是它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就會計賬簿及安全受法律保護的問題做出了明文規定.此外,在《賬法》、《雜法》等條文中,還對會計憑證、會計印鑒、倉儲保管及度量衡等技術方面也規定有具體條款.
秦代
法律中涉及到會計方面的規定就更加具體.如在《效律》中就嚴格規定了會計人員必須廉潔奉公,賬實相符,記載準確,計算無誤等要求.同時還對會計交接、財物損耗等問題作了具體規定.
漢朝
對於會計賬簿的設置與分類,會計簿籍的登記方法,會計計量單位與盈利的計算,會計憑證、會計報告、財物的保管與盤點等方面作了規定,初步形成了壹套較完備的制度.如在《上計律》中就具體規定了“上計簿”的撥出程序與時間,嚴令對上報不及時或者不實者治罪.
唐宋時代
史稱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會計方法的發展上產生了奠定當今賬戶結算余額原理的“四柱清冊結算法”,在會計機構的設立上又設立了專司審計的機構———比部.在會計立法方面亦更趨完善,不僅規定對違反會計制度的人給予較嚴厲的處罰,而且限定凡屬經濟報告上隱漏重復,收支不實者均從嚴治罪,甚至在有關條文中還規定了會計報告的格式及書法譽寫要求.
元、明、清時期
在當時的壹些重要法典中,對會計制度均有相應的規定,並較之前朝更加具體與完善.
辛亥革命後
由於對外政治與經濟交往範圍的擴大,西方成功的會計理論與實務大量傳入中國,推動了會計工作法制化的進程.1915年3月,北洋軍閥 *** 參議院通過了我國歷史上的第壹部比較完善的《會計法》,***九章三十六條,史稱為“民三會計法”.後來,又陸續頒布了壹些專業會計法規,但後因袁世凱倒臺,北洋軍 *** 內部分裂,全國發生軍閥混戰事件,致使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1935年,國民黨 *** 也頒布了壹部含十章壹百二十七款的《會計法》,其內容詳盡,分項說明具體,加上後來於1945年頒布的《會計師法》,對於當時規範會計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
財政部於1949年12月設置了管理全國會計工作的專門機構,會計立法工作逐步展開.在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主要以財政部的名義頒發了壹系列行業性的會計制度,形成了壹套較為完善的會計操作法規體系.
八十年代
發展經濟、改革開放的政策加快了會計法制建設的步伐.1985年元月21日經第六屆人大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並於同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會計法》的頒布,標誌著中華人民***和國第壹部關於會計工作基本法律性文件的誕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給會計工作提出了壹系列新課題,有必要對構成會計法制體系基礎的《會計法》進行調整.
九十年代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人大五次會議做出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和國會計法〉的決定》,修改後的《會計法》,實施範圍擴大,會計工作地位與作用突出,更適應我國會計自身改革及在具體事務處理上與國際通行慣例相接軌的需要;還在企業股份制改造,轉換企業經營機制,轉變 *** 職能,強化經濟的宏觀調控等方面充分發揮會計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證.1999年10月31日,九屆人大十二次會議再次修訂了《會計法》,其具體條款的規定更加適合經濟發展對會計改革的要求.
簡述公***行政發展的五個階段公***行政管理可以分為三個鮮明的發展階段:前傳統階段、公***行政管理傳統模式階段和公***行政管理改革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從上壹個階段過渡到下壹個階段並非輕而易舉,從傳統的公***行政到公***行政管理的過渡至今尚未完成。但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因為新模式背後的理論基礎非常強大。這場變革運動以“新公***行政管理”著稱,盡管這個名稱引起了爭論,然而它不但在蓬勃發展著,而且是對大多數發達國家已經采取的管理模式的最佳表述。傳統的行政模式相對於它所處的時代是壹項偉大的改革,但是,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壹、前傳統模式
很顯然,在19世紀末官僚體制理論尚未健全之前,已經存在著某種形式的公***行政管理。公***行政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它與(政)府這壹概念以及文明的興起壹樣歷史悠久。正如格拉登(Gladden)指出的那樣,行政的某種模式自從(政)府出現之後就壹直存在著。
二、傳統的公***行政管理模式
在19世紀末期,另外壹種模式開始在全世界流行,這就是所謂的傳統行政模式。它的主要理論基礎來源於幾個國家的學者,即,美國的伍德羅·威爾遜和德國的馬克斯·韋伯,人們把他們和官僚制模式相聯系;弗雷德裏克·泰勒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管理理論,該理論也來源於對美國私營部門的運用,為公***行政提供了方法。與其他理論家不同,泰勒沒有著力關註公***部門,可是他的理論卻在該領域具有廣泛影響。這三位理論家是傳統公***行政模式的主要影響者。對於其他國家來說,還要加上諾思科特和屈維廉,他們對美國之外的國家的行政尤其是威爾遜的行政體制產生了重要影響。在19世紀中期,諾思科特和屈維廉最先提出了通過考試和品德來任命官員的主張,並提出了無偏見和行政中立的觀點。
三、新公***行政管理模式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公***部門出現了壹種針對傳統行政模式的缺陷的新管理方法。這種方法可以緩解傳統模式的某些問題,同時也意味著公***部門運轉方面發生了引人註目的變化。這種新的管理方法有很多名稱:“管理主義”、“新公***行政管理模式”、“以市場為基礎的公***行政”、“後官僚制典範”或“企業型 *** ”。到90年代後期,人們越來越傾向於使用“新公***行政管理模式”的概念。
請簡述會計電算話發展的四個階段會計電算化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模擬手工記賬的探索初步、與其他業務結合的推廣發展、引入會計專業判斷的滲透融合、與內控相結合建立ERP系統的集成管理。
(壹)模擬手工記賬的探索初步
實現會計核算電算化,會計電算化的初級階段。
(二)與其他業務結合的推廣發展
會計核算電算化的豐富發展階段,引入了更多的會計核算子系統,形成了壹套完整的會計核算軟件系統,包括賬務處理子系統、報表處理子系統、往來管理子系統、工資核算子系統、固定資產核算子系統、材料核算子系統、成本核算子系統、銷售核算子系統等。
(三)引入會計專業判斷的滲透融合
會計電算化發展的高級階段,實現會計管理的電算化。
在會計核算電算化系統提供信息的基礎上,結合其他數據和信息,借助於決策支持系統的理論和方法,幫助決策者制定科學的決策方案。
(四)與內控相結合建立ERP系統的集成管理
內部控制分為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兩類。
企業應用的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簡稱ERP)軟件中用於處理會計核算數據部分的模塊,也屬於會計核算軟件範疇。
簡述國外管理思想發展的五個階段1
傳統管理階段
人類最早的管理活動是從原始家庭組
織開始的,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擴展,
社會組織結構也從簡單到復雜不斷發展,
管理活動也隨之擴展到社會各個領域。 18
世紀 60 年,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開始
了第壹次產業革命, 人們開始把科學思想
運用到管理過程中, 出現了壹批卓有貢獻
的思想家、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進入了傳
統管理階段, 其代表人物有亞當·斯密、查
爾斯·巴貝奇和羅伯特·歐文等。
(1)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觀點和經濟
人觀點。 斯密在 1776 年發表《國富論》,認
為勞動分工能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並
提出了經濟人觀點, 認為人們在經濟行為
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
(2)查爾斯·巴貝奇的作業研究和報酬
制度。 巴貝奇 1832 年發表《論機器與制造
業的經濟》,認為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須仔
細研究工作方法, 同時還提出了壹種工資
加利潤的分配制度, 為現代勞動工資制度
的發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3)羅伯特·歐文的人事管理。 歐文提
出要縮短工人的勞動時間、提高工資、改善
住房,並在自己的企業進行改革試驗證明:
重視人的作用、 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廠
獲得更大利潤。
在傳統管理階段, 管理基本上處於積
累經驗階段, 為後來泰勒等人創立科學管
理體系打下基礎, 開始從經驗管理向科學
管理的過渡。
2
古典管理理論階段
古典管理理論產生於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 20 年代,該學派把管理分為三個主要
職能—————計劃、組織、控制。 古典管理理
論主要包括科學管理理論和古典組織理
論。
2.1
科學管理理論
這個管理學派認為可以從“科學”的觀
點去分析所幹的工作和對勞動進行監督,
通過客觀事實分析並利用從經驗中得到的
數據應能找到進行工作的最好辦法。
(1)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 泰勒 1911
年出版《科學管理原理》,奠定了科學管理
理論的基石。 其理論主要包括以下 6 個方
面: 確定合理的工作標準; 工作方法標準
化;合理配備工人;差別計件工資制;實行
職能工長制;例外管理。
(2)莉蓮·吉爾布雷思和弗蘭克·吉爾
布雷思簡化工作的原則。 吉爾布雷思夫婦
在動作研究和勞動簡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
破, 並總結出了勞動中許多特征不同的分
動作,提高了勞動效率。
(3)甘特工作計劃的原則。 甘特的貢獻
主要有:甘特圖表、任務獎金制度、非金錢
因素論。甘特還認為,提高效率的最重要源
泉是管理人員的工作方法而不是勞動者。
(4)哈林頓·埃默森的效率的原則。 哈
林頓·埃默森的思想體現為 12 項效率原
則,說明了如何對資源進行有效使用。埃默
森同時註意到軍隊所采用的人員編制的經
驗以及顧問的地位與作用。
2.2
古典組織理論
在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在美國盛行的
同時, 法國產生了以法約爾為代表的組織
管理理論, 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的發展
作出了傑出貢獻。
(1)法約爾的壹般管理理論 。 法約爾
1915 年出版《工業管理與壹般管理 》,首次
提出了管理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
職能,並確立了管理的 14 項基本原則。
(2)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 馬克斯·韋
伯在管理思想上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 “理
想的行政組織機構模式”。韋伯將理想行政
組織體系的特點歸納為:明確的分工、清晰
的等級系統、 人員的任用、 管理人員專職
化、 遵守規則和制度、 組織中人員的關系
等。
(3)詹姆斯·穆尼的組織的原則。 穆尼
根據自己在企業與 *** 中任職的經驗和對
其他類型組織的研究指出, 在每壹個組織
內都存在著壹個任務和權力的結構, 即都
有專業化的任務分工和壹個權力等級。 認
為存在著自然的組織法則或原則。
(4)林德爾·厄威克的行政管理原理 。
林德爾·厄威克於 1944 年出版的 《行政管
理原理》是管理文獻的壹個重要裏程碑。厄
威克從泰勒那裏吸取了關於管理過程要以
科學調查為指導原則的思想, 指出組成管
理過程的 3 個職能。 厄威克根據法約爾提
出的原則來分析控制職能。 最後他總結出
了管理的間接目標:秩序、穩定、主動性和
集體精神。
古典管理學派的人性假設是“經濟人”
假設,管理方法是強調制度化、標準化、規
模化,管理的目標是追求企業的效率化,其
貢獻不僅僅是確認了管理的領域、 職能和
原則等, 許多現代管理技術都是這個學派
的直接產物。
3
行為科學理論
以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多著重
收稿日期:2008-12-08
西方管理思想的發展歷程與趨勢
施 宙 張永風 王 茗
(
山東科技大學濟南校區 山東 濟南
250031)
摘 要 西方管理思想經歷了從傳統管理階段到現代管理理論
、
從以物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的深刻變革
考察西方管理思想的發展歷程
有利於從中正確地吸收和消化其先進的管理思想
實現管理科學的發展
。於生產過程、組織控制方面的研究,對人的
因素則註意較少。在科學管理盛行的同時,
壹些管理學家已經開始註重研究管理中人
的問題, 發展出壹個新學派———行為科學
學派。
3.1
人際關系學說
人際關系理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
國行為科學家埃爾頓·梅奧。梅奧通過霍桑
試驗,得出以下見解:①人是“社會人”的假
設;②企業內存在非正式組織;③領導的能
力在於提高職工的滿足程度。 梅奧人際關
系理論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論的不足, 奠定
了行為科學的基礎。
3.2
行為科學學說
行為科學理論的主要代表是馬斯洛的
“需要層次理論”, 赫茲伯格的 “雙因素理
論”,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麥格雷戈
的“X 理論—Y 理論”,盧因的群體動力論,
布萊克和莫頓的“管理方格理論”等。 行為
科學既是管理理論的發展又是管理實踐的
總結,它的產生和發展使企業、管理者重新
認識到員工的地位。
行為科學理論將管理對象視為 “社會
人”、“自我實現人”,認為員工天生勤奮、具
有自我約束和創造能力且勇於承擔責任,
是以精神性需要占主導地位的, 認為管理
者的任務就是要創設使人能發揮才能的工
作環境,給予下屬更多自主權,鼓勵下屬參
與管理和決策。
4
現代管理理論
現當代管理理論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
以來形成的管理理論,是繼科學管理、行為
科學理論之後, 管理理論與實踐發展的結
果,形成了學派林立、百家爭鳴的局面,帶
來了管理理論的空前繁榮,被稱為“管理理
論叢林”階段。
管理過程學派由法國的管理學家法約
爾創立, 把管理看成是壹種普遍而實際的
過程,註重管理過程和職能的研究,從理論
上概括出壹般性的管理原則, 在此基礎上
建立起管理理論。
系統學派以美國的巴納德為主要代
表。 系統學派認為,社會的各級組織,小至
壹個企業的各個部門,大至整個社會,都是
壹個協作的系統, 是由相互進行協作的個
人組成的系統。
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是美國的西蒙
和馬奇等。這壹學派吸收了行為科學、系統
理論、運籌學、計算機程序等學科內容的基
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們認為,決策貫穿管理
的全過程, 組織是由作為決策者的個人所
組成的系統。
經驗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德
魯克、戴爾、斯隆等。這壹學派認為,有關企
業管理的科學應該從企業管理的實際出
發,以大企業的管理經驗為主要研究對象,
把它進行概括和理論化, 然後再傳授給企
業的管理人員和學生。
數量學派把管理視為計量工具和方
法, 並以此來幫助管理人員對復雜的生產
和作業問題做出決策。 他們認為, 只要管
理、組織、計劃、決策等是壹個邏輯的過程,
就能夠用數學符號和運算關系予以表示,
運用數學模型就能夠把問題表示出來。
權變理論學派最早的研究者是英國的
伍德沃德女士,這壹學派認為,管理要根據
組織所處的具體條件隨機應變。 這壹學派
以開放系統論作為理論基礎, 強調每個組
織的環境和內部各子系統都各有其特點,
並直接影響組織的設計和管理。
“叢林階段”的管理思想盡管研究視角
各有偏頗, 但都突破單壹視角看問題的幼
稚和偏狹, 開始用復雜的眼光看待企業中
的人和事,用系統方法來研究管理問題。巴
納德及其繼承者西蒙和馬奇提出了 “決策
人”假設,在對人性的認識上大大向前邁進
了壹步。 但這壹時期的管理思想在壹定程
度上更多地重視經營戰略、 財務控制和組
織設計等硬性因素, 在管理理念方面卻有
將人再次視為物的傾向。
5
當代文化知識管理階段
現代管理理論發展到 20 世紀 80 年代
初, 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獲得了飛速的發
展,形成了現代管理理論的新思潮,如以錢
德勒、安索夫等為代表的戰略管理理論、以
戴明、 費根鮑姆等為代表的全面質量管理
理論等, 都為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做出了
突出的貢獻, 特別是組織文化與文化管理
理論,對管理理論與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
組織文化與文化管理理論主要有以帕
斯卡爾等為代表的“7S”管理理論、大內的
Z 理論、聖吉的學習型組織理論等。
帕斯卡爾等為代表的 “7S” 管理理提
出,決定企業成敗的是戰略、結構、制度、人
員、作風、技能、***同價值觀等 7 個關鍵因
素,構成壹個整體網絡,忽視任何壹項因素
都會影響整個網絡的協調和管理。
大內嘗試以 “日本的企業管理模式在
美國獲得成功”,提出了既符合美國文化又
吸 取 日 本 管 理 模 式 特 長 的 全 新 組 織 形
式———Z 型組織, 並試圖在麥格雷戈區分
“X 理論”和“Y 理論”的基礎上做出重大理
論突破。
聖吉把西方系統動力學與東方文化的
壹體觀方法論相結合, 提出了以 “五項修
煉”為基礎的學習型組織理念。學習型組織
是對組織管理理論的創新, 實質是將人與
組織管理有機融合,使“以人為本”的思想
貫穿於組織的整個設計與運轉過程。
組織文化與文化管理理論把文化引入
管理,以人為中心、以文化導向為根本管理
手段,突破了傳統的人管人的管理模式,開
啟了西方人本管理的新境界, 揭示了管理
思想演進的人本化趨向。
總之,管理在本質上是對人的管理,人
是研究人類、組織和管理的基本分析單位。
人本管理思想的產生同樣也是社會歷史條
件的產物, 是客觀的社會歷史對管理科學
與實踐的要求。壹方面,隨著知識則成為經
濟增長的主導因素, 擁有知識的人成為推
動經濟增長的“第壹生產力”,成為決定管
理績效及整個企業效益最根本的因素,以
人為本的管理方式成為管理發展的必然趨
勢。另壹方面,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在給人
類的物質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 也帶
來了無可挽回的負面效應, 人們逐漸認識
到自身才是人類的終極目的, 在管理中體
現人性關懷的人本管理也就成為必然選
擇。實行人本管理,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
終極目標是管理思想發展的必然趨勢。
簡述依戀感發展的四個階段1、前依戀階段(出生到6周)。
固有的信號——抓握、微笑、哭泣和凝視成人的眼睛——幫助嬰兒開始與他人的親密接觸。壹旦成人做出反應,嬰兒鼓勵她留在附近,因為親密可便他們倍感舒適。這壹年齡的嬰兒可以識別自己母親的氣味和聲音。但是,他們還沒有形成對她的依戀,因為他們不介意與不熟悉的成人留在壹起。
2、“形成中的依戀”階段(6周至6-8個月)。在這壹階段嬰兒對熟悉的照料者和陌生人反應不同。隨著嬰兒與母親交流,體驗到憂傷可以緩解,他們得知自己的行動可以影響周圍人的行為。他們開始發展信任感——當他們發出信號時照料者將做出反應的預期。但是,即使他們可以識別母親,當與她分開時,嬰兒仍然不會抗議。
3、“清晰的”依戀階段(6-8個月至18個月-2歲)。
現在,對熟悉照料者的依戀很明顯。嬰兒表現出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當他們開始依賴的成人離開時變得難過。焦慮的出現意味著嬰兒已經清楚理解,當照料者不在視野範圍內時仍然存在。
除了抗議父母的離開,大壹些的嬰兒和學步兒還努力嘗試維持他的在場。他們更願意接近、跟隨並爬到他身上。並且,他們把熟悉的照料者當作安全基地(secure base將照料者當做探索環境的基地,並能從中獲得情感支持)
4、交互關系的形成(18個月至2歲和以後)。到第二年末,表征和語言的迅速發展使得學步兒能夠理解母親的來去,以及預測她的返回。結果是,分離抗拒下降。現在,兒童與照料者協商,使用請求和勸說來改變她的目的。
(這時,嬰兒開始考慮母親的願望、需要和情感,認識到母親的離開是暫時的,並不是拋棄他,母親是愛他的,並與之建立起雙邊的人際關系。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嬰兒在1歲左右都能與撫養者形成某種依戀關系。 )
請簡述中國詩歌發展的十個階段。中國詩歌源遠流長,約略可以分作四大時期、十個階段:所謂先秦,是它的萌生與成熟時期。經歷了綿亙數千年的原始詩歌,只可稱作前藝術;文明之幕拉開,約當夏商兩代逾千年,詩歌仍處於萌生狀態。直到殷周之際,以迄戰國末期,才開拓出《詩經》與《楚辭》兩條文化史路,成熟為真正的詩歌。抵春秋戰國早期封建社會的轉型期,基本上形成了以華語為載體的華夏文化,湧現出儒、道、屈騷不同流派的詩歌美學意識。這樣便奠定了中國詩歌流變史的光輝起點。
四大時期,十個階段:萌生與成熟(先秦);拓展與發展(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分化與深化(遼金元、明、清);綜合與融化(近代、現代)。
供水發展的五個階段(壹)以防洪建設為主的階段
(二)以供水建設為主的階段
(三)以水資源保護為主的階段
(四)以景觀建設為主的階段
(五)以生態修復為主的階段
中國詩歌發展的五個階段五個?
反正我記得是詩經——楚辭——樂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現代詩
簡述諸子散文發展的三個階段諸子散文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個學派的著作,反映著不同學派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並起。”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主張。諸子的文章,各具風采。
它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壹期是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論語》,後有《老子》、《墨子》。第二期是戰國中期,語錄體仍舊通行,但它們已不像《論語》那樣只是後學的追錄,而是壹個學派師徒們的集體著作;所記的也不限於單人的語錄,而普遍采用對話的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莊子》等。主要特點是詞藻豐富,說理暢達,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孟子》以對話為主,富於雄辯,議論酣暢,氣勢磅礴。《莊子》說理論證,文筆縱橫恣肆,想象豐富奇特,大量運用寓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第三期是戰國後期,則完全擺脫了語錄體,成為專題論著。它們已經不是壹個學派的集體著述,而是學者個人的論文集;不是以駁論為主,而是以正面論說為主。這是百家爭鳴不斷深入的結果。主要著作有《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主要特點是論證嚴密、鞭辟入裏。《荀子》行文條分縷析,反復設喻,反復論證,務求理盡義達。《韓非子》行文犀利峻拔,剖析入微,善於運用淺近的寓言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較強的論辯性。它們都對我國漢魏以來的哲理散文,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簡述教育技術發展的三個階段1.1.2教育技術發展歷程總概
教育技術作為新興的領域,美國教育技術界人士大多把20世紀20年代美國教育領域內興起的視覺教學作為教育技術發展的開始。 但是教育技術領域的形成並發展為壹個專門的教育實踐領域則是20世紀60年代末的事。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於1972年10月發表了〈教育技術的領域:定義的表述〉,該文總結了教育技術的形成與三種教學實踐的發展有關方法,主要是:
(1) 視聽教學
有學者認為,視聽教學的發展,推動 了各種視聽設備在教學中應用,進而形成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思想和方法。
(2) 程序教學
程序教學的發展,推動了學習理論(主要為斯金納的強化論)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而形成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思想和方法。
(3) 系統化教學
系統化教學的發展,推動了系統科學的整體論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進而形成了對教學過程設計、實施與評價的思想和方法。
這三種教學實踐大體均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先後各自獨立地發展,到了五六十年代逐漸相互影響和借鑒。
所以,要認識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展,需要考察當時的這三種教學方法的實踐的發展概況,並從這三種教學實踐的整合來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學術思想和實踐模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