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相見很難,離別更難,何況在這東風無力、百花雕謝的暮春時節。
出處《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唐代:李商隱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譯文相見很難,離別更難,何況在這東風無力、百花雕謝的暮春時節。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燒成灰燼時像淚壹樣的蠟油才能滴幹。
擴展資料
1、《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創作背景
李商隱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為外人明知,因此他只能以詩記情,李商隱所寫的以《無題》為題的詩篇,大多是抒寫他們兩人之間的戀情詩。此詩即其中壹首。
2、《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鑒賞
這首詩,從頭至尾都融鑄著痛苦、失望而又纏綿、執著的感情,詩中每壹聯都是這種感情狀態的反映,但是各聯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別。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反復表現著融貫全詩的復雜感情,連綿往復,細微精深,成功地再現了心底的綿邈深情。
3、《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作者介紹
李商隱的詩歌流傳下來的約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觸及時政題材的占了相當比重。李商隱的詠史詩有很高的成就。它們絕不是“發思古之幽情”的無病呻吟,也不同於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懷的詩篇,而是著眼於借鑒歷史的經驗教訓來指陳政事、譏評時世加以補充發揮,使詠史成為政治詩的壹種特殊形式。
無題詩是李商隱獨具壹格的創造。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轉,辭藻精麗,聲調和美且能疏密相間,讀來令人回腸蕩氣。幼年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隱的世界觀基本上屬於儒家體系,其人生態度是積極入世、渴望有所作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