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高考優秀作文範文:假期應有詩與遠方

高考優秀作文範文:假期應有詩與遠方

  假期應有詩與遠方

 “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詩和遠方的田野。”壹句歌詞道出在高速運轉的社會大機器下,人們對於假期休閑方式的選擇。家中度過便以詩書為友,出遊則走向遠方。

 假期有長短之分,個體的意願與經濟實力亦有不同。在時間與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在家中伴以詩書就是的選擇。《菊與刀》道盡日本的強硬與浪漫,《巨流河》寫出詩意的學生時代與“戰火中越磨越強的意誌”;與三毛壹同領略世界的山川湖海,看艾青用淚眼俯瞰祖國大地而撰寫出款款深情,感悟《詩經》中“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哲理。作家林清玄將讀書描繪成“生命的化妝”,可見詩與書對於人精神的豐盈有著重要作用。有人宅在家中刷快手與抖音,有人宅著點外賣打遊戲,而當妳精心為家中的自己準備壹份家常飯菜,放下電子產品而捧讀詩書時,妳會在這樣的假期蛻變,實現假期用以放松調節而非松懈怠惰的真正意義。

 當妳我有時間又有支付能力時,走四方,無疑是增長見識閱歷與學習了解新事物的不二之選。讀書看報雖好,但終究未能躬行以浸潤在那壹環境中並獲得更深入的認識。前年我去桂林,體驗到於青山綠水間被悠揚山歌包圍的舒適自在,品嘗出別地難制的正宗桂林米粉其美味之精髓;去年我遊雲南,感受到蒼山洱海撲面而來的自然氣息,醉心於紋飾繁多的民族服飾與淳樸好客的少數民族人民的熱情款待。陽光背後有陰影,我也有幸探問當地縣區的家庭與學校,留守兒童空洞的眼神中,我看到手遊與缺愛對他們的荼毒,深切地認識到貧富差距,而非簡單機械地背著提綱上關於此類差距的內容。假期將盡時,想到魯迅所言“青年人應有壹份熱,發壹份光”,便募集了些物資寄到當地。看著小明友們發來的感謝視頻,心生暖意。假期的度假方式有許多,但在詩與遠方之前,還請立足當下,接觸社會不同的人,為幫助特殊群體貢獻壹份力量。之後的走四方便會在心中多壹份安然自適,多壹點人文關懷,多壹縷陽光與暖意。

 “受光於壹戶照壹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詩與遠方充盈我們的假期,使度假真正成為調整與提升自己的方法。朋友啊,請懷詩心,請向往湖海,請註視山川那邊的遺忘者,請在度假時有詩與遠方。

  不必困惑,適合自己的才

 琳瑯滿目的商品,選哪壹款才好?浩如煙海的書刊,選哪壹種?縱橫交錯的道路,到底該選哪壹條?不必困惑,適合自己的才是。

 讀不下去的經典還要不要讀就是壹件令人困惑的事情,那麽多人誇贊的書自己卻讀不下去,是不是自己太笨?

 讀不下去經典,也沒有什麽可困惑的。“毒舌”毛姆說過:“不論學者們對壹本書的評價如何,縱然他們眾口壹詞地加以稱贊,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妳的興趣,對妳而言,仍毫無作用。”重要的是,每個人要在浩瀚的書海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構造自己的羅盤。親近、享受適合自己的書,才是終極的目標。拋棄壹部分書,並非要放棄讀書,而是在做減法,通過閱讀適合自己的好書,“給狹窄的心,壹個大的宇宙”。

 高考誌願的選擇有時也很令人困惑。

 可供選擇的大學不是不多,只是分數不給力,報個211,怕調誌願;以誌願為主,就得在批次上委屈壹點。這也不必困惑,適合自己的才。選擇百年或精英學校,那些悠久的文化底蘊和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可以提供充足的養分,的確有助於我們的成長和提高。不過,每個大學都有著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專業,這也是事實,打破“非不成材”的思想禁錮,結合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專業,才能發揮特長和優勢。

 還有的同學在填報誌願時,往往只註意專業的冷熱,而忽視自身的特長和興趣。如果選擇了壹個不適合自己的專業,即使順利地升上大學,也可能為將來從事壹個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而懊悔終身。

 現代社會,科技飛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文化多姿多彩,這帶給我們更多的選擇,但也帶來了選擇的困惑。面對“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現實,諸多“選擇的困惑”,需要我們靜心思考,結合現實合理分析、比較、嘗試,確定什麽是最適合自己的。

 當今時代是壹個多元化時代,多元化意味著多樣性,這就給人們帶來選擇的困惑,。而通常情況下,之所以困惑不是因為選擇太少,而是因為選擇太多,造成了決策機制癱瘓。在這種情況下,解決困惑的辦法就是聽從內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適合自己發展的,才是我們的選擇。“,方得始終”,就讓我們在新時期執著追求“中國夢”的道路上,讓夢想照進我們的現實,在眾多選擇中做出最適合我們的那壹個。

  學以成人

 人,頂天立地,萬物之靈長。對名副其實的人下定義,西方人說,人是有思想的蘆葦;東方人說,人是仁義禮智信的君子。為了育人,西方柏拉圖建立了阿卡德穆,東方孔子廣收三千門徒。

 東西方思想的***同點在於,承認真正的人是擺脫動物性的,是有人獨有的道德品質。荀子認為,人性是人要通過學習恢復美好的品質。蘇格拉底說,知識即美德,要通過學習使人明辨是非,恢復社會的道德水平。於是我們發現,古希臘人的必修課有音樂、幾何、演講等等,目的在於培養壹個真正希臘公民應該具備的理性思辨與道德情操;儒家弟子研習六藝,在六藝的學習中感悟道德,提升德行,比如在“射藝”中,心不正則難中靶心,就是在要求學生為人正直忠信。由此可見,東西方在對真正的人的培養上,都指向了學習這條道路。雖然在學什麽方面各有特色,但其目的都不只在讓學生掌握相應的技能,而是通過訓練使學生掌握體味技能科目背後,對人道德素養的要求。

 壹言以蔽之,學習的作用在於“立德樹人”,道德是人性的地基,是名副其實的人最基本的要求。因而,學習實際上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通過學習基礎科目,養成人應具有的道德素質;第二階段是對學科的深層研究,提升技能。而第二階段必須有第壹階段養成的道德基石為基礎,否則再豐富的知識技能所造就的大廈也有傾塌的危險。比如,復旦大學學生因與室友摩擦,便投毒取人性命。如果他在第壹階段樹立了寬容他人和尊重生命的道德底線,他又哪裏會害人害己呢?守島官兵王繼才並沒有受到較高層次的教育,卻用自己三十多年的堅守證明了其生而為人的偉大堅守,這與他學到的忠於祖國,忠於職守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學有余力,則已學文”,青年人在研究更深層次的學問前,壹定要夯實道德的地基,學習之中不忘立德樹人,先成為壹個有德行的真正的人,“扣好第壹粒扣子”,再去掌握更高層次的技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