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花草不對春風的愛撫表示感謝,落葉也不對秋風的雕殘表示埋怨。是說草木的繁榮和雕落,萬物的興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規律的表現,它們自榮自落,榮既不用感謝誰,落也不用怨恨誰,因為根本不存在某個超自然的“神”在那裏主宰著四時的變化更叠。
“草不”、“木不”兩句,連用兩個“不”字,加強了肯定的語氣,顯得果斷而有力。“誰揮鞭策驅四運”這壹問,更增強氣勢。
原詩如下
日出行 / 日出入行
唐代:李白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
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譯文
太陽從東方升起,似從地底而來。它年復壹年,日復壹日,穿過天空,沒入西海。
自古以來,從來如此。人不是元氣,怎能與太陽壹樣地天長地久呢?花草不對春風的愛撫表示感謝,落葉也不對秋風的雕殘表示埋怨。
哪裏有誰揮鞭驅趕著四時運轉呢?其實萬物的興衰旨由自然。羲和呀羲和,是誰要妳載著太陽落入大海的?魯陽有什麽德行,竟能揮戈駐日?這些傳說逆道違天,實在是荒謬絕倫!我將要與天地合而為壹,浩然與元氣涅為壹體。
擴展資料創作背景
漢代樂府中有《日出入》篇,它詠嘆的是太陽出入無窮,而人的生命有限,於是幻想騎上六龍成仙上天。李白的這首詩反其意而作。此詩並非憑空說理,而是有感於現實而發。
此詩反用漢樂府古意,認為人不能“逆道違天”,而要適應自然規律,表現出壹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也充分展示了詩人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
全詩熔把敘事、抒情和說理於壹爐,情中見理,理中寓情,顯得十分自如貼切,情理契合無間;詩篇采用了雜言句式,不拘壹格,靈活自如,又或問或答,波瀾起伏,表達了深刻的哲理,具有論辯性和說服力。
明人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精奇玄奧,出天入淵。又曰:必用議論,卻隨遊衍,得屈子《天問》意,千載以上人物呼之欲出。
清人王琦註《李太白全集》:胡震亨曰:漢《郊祀歌·日出入》言日出入無窮,人命獨短,願乘六龍,仙而升天。太白反其意,言人安能如日月不息,不當違天矯誣,貴放心自然,與溟滓同科也。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詩意似為求仙者發,故前雲”人出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後雲“魯陽揮戈,矯誣實多”、而結以“與溟涬同科”。言不如委順造化也。若謂寫時行物生之妙,作理學語。亦索然無味矣。觀此蓋知白之學仙蓋有所托而然也。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雲:不信釋典須彌之說,但言其疑似。奇語錯落,琢句奇秀,匪夷所思(“草不謝榮”四句下)。嚴雲:詰難得好(“羲和”六句下)。壹結高超橫絕,非太由不能道。
吟誦要點
本詩吟誦時,要註意韻字的把握。***三次換韻,析分出三個發展層次,要註意體會作者情誌與韻腳的關聯變化。
第壹章(前六句),”東方隈、地底來、安在哉、久徘徊……”,葉上平十灰韻,灰韻源於上古的“之、微”兩個韻部,開口度中等,或由中等變小,有由後向前推和地處平展的感覺,因此多有“壓抑、推展、闊大”之意。吟誦時,宜緩慢而富有彈性,緩中趨急,語氣肯定有力。
第二章(中間四句),“秋天、自然……”葉下平壹先韻,先韻源於上古的“元、真、文”三個韻部,多是開口度由小變大再變小,收於前鼻音,在變化感覺中,突出了中間元音的開闊感,因此,其字多有“伸展、致遠、終收”之意。
第三章(最後八句),“羲和、之波、揮戈、實多、同科……”,葉下平五歌韻。歌韻上古的歌部,是大開口元音,有回縮之感,因此,其字多有“伸展、擔負、凹陷”之意。故吟誦時聲音舒展後要有回收之感,音調略回低,平穩收住。尤其是 “實多”處,要註意回收,否則後面吟唱不上去。
最後兩句縱顯豪邁之氣,體現了詩人願與大自然融為壹體的思想境界。“吾將囊括大塊”高亢有力,豪情萬丈,可用自己極限音高,盡情舒展。最後壹句在大氣磅礴中漸漸收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