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詩話》原文:
“樂府 ”二字,是 官監 之名,見 霍光、張放 兩傳。其 《君馬黃》 、 《臨高臺》 等樂章,久矣失傳。蓋因樂府傳寫,大字為 辭 ,細字為 聲 ,聲詞合寫,易至 舛誤 。是以 曹魏 改 《將進酒》 為 《平關中》 , 《上之回》 為 《克官渡》 ,***十二曲,並不襲漢。 晉 人改 《思悲翁》 為 《宣受命》 、 《朱鷺》 為 《靈之祥》 ,***十二曲,亦不襲魏。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到漢時沿用了秦時的名稱。公元前112年,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正式設立樂府,主要掌管音樂,並監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樂,便於在朝廷宴飲或祭祀時演唱,樂府搜集演唱的詩歌被稱為樂府詩,後人統稱為漢樂府。到了唐代,這些詩歌的樂譜雖然早已失傳,但這種形式卻相沿下來,成為壹種沒有嚴格格律、近於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唐代詩人作樂府詩,有沿用樂府舊題以寫時事,以抒發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關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無復依傍,自制新題以反映現實生活。宋代時,郭茂倩將所有樂府詩歌匯集到壹起,編成《樂府詩集》。漢樂府多屬民間歌辭,語言樸實自然,回旋反復,形象鮮明,音調和諧,文字活潑,保持了口語的真面目,有音無義的字也壹並保留。另壹特色,是敘事詩的逐步發展,描寫深刻,敘事詳盡,情節較完整,人物形象較具體生動,並出現符合人物性格的對白,以及用對白推動情節。漢樂府詩句長短不壹,二至八言都有,以五言句式為主,形式自由變化,參差錯落,不拘壹格。有句式整齊的齊言詩,也有錯綜參差的雜言詩。篇幅長短均有,最長的達三百五十余句,短的則僅數句。漢樂府押韻靈活,有句句押韻,有隔句押韻,也有隔兩句、三句押韻的。
官監,指官府。古代官署名稱(其主管亦稱“監”或“少監”) ,有牧馬監;欽天監;國子監等。
霍光,(?-前68年),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西漢權臣、政治家,麒麟閣十壹功臣之首,大司馬霍去病異母弟、漢昭帝皇後上官氏的外祖父、漢宣帝皇後霍成君之父。霍光身高七尺三寸,皮膚白皙,眉目疏朗,胡須很美,是當時有名的美男子。歷經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馬大將軍。期間曾主持廢立昌邑王劉賀。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謚號“宣成”。兩年後,霍家因謀反被族誅。霍光常被人與伊尹相提並論,稱為“伊霍”。後世往往以“行伊霍之事”代指權臣攝政廢立皇帝。
? 張放,漢成帝的男寵,參見《漢書· 張湯傳第二十九》。張放是中國漢朝武帝時期著名酷吏張湯的玄孫,宣帝時期大司馬張安世的曾孫,父張臨,母敬武公主。漢成帝所愛的第壹個人就是張放,此人身居侯爵富平侯。古代爵位的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公侯伯子男,侯排第二位,由此可見張放地位的高貴。
《君馬黃》,樂府古題。《樂府詩集》卷十七列入《鼓吹曲辭·漢鐃歌》中。王琦註:《宋書》:漢鼓吹鐃歌十八曲有《君馬黃歌》。《君馬黃》也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樂府舊題創作的古詩。
《臨高臺》,樂府舊題,為《漢鐃歌》十八曲中的第十六曲。郭茂倩《樂府詩集·鼓吹曲辭 · 漢鐃歌》雲:“《樂府解題》曰:古詞言:‘臨高臺,下見清水,中有黃鵠飛翻,關弓射之,令我主萬年。’若齊謝朓‘千裏常思歸’,但言臨望傷情而已。宋何承天《臨高臺》篇曰:‘臨高臺,望天衢,飄然輕舉淩太虛’,則言超帝鄉而會瑤臺也。”按《樂府詩集》所收魏文帝曹丕《臨高臺》,即《樂府古題》所謂古辭,而謝朓、王融、梁簡文帝、沈約、陳後主、張正見、蕭愨諸作,或言高臺望遠之情,或寫崇臺眺望之景,可見齊梁以來詩人已將《臨高臺》視同詩題了。
舛誤,指差錯;謬誤。《隋書·王劭傳》:“ 劭具論所出,取書驗之,壹無舛誤。”
曹魏,指曹操家族創立的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壹,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將進酒》,漢樂府名。大略以飲酒放歌為言。原文:
?進酒,乘大白。 辨加哉,詩審搏。 放故歌,心所作。 同陰氣,詩悉索。 使禹良工觀者苦。
《平關中》,繆襲詩作。《晉書·樂誌》曰:“改漢《將進酒》為《平關中》,言曹公征馬超,定關中也。”原文: 平關中,路向潼。 濟濁水,立高墉。 鬥韓馬,離群兇。 選驍騎,縱兩翼。 虜崩潰,級萬億。
? 繆襲(186年—245年),字熙伯。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人。三國時曹魏文學家。先辟禦史大夫府,歷事魏四主,後拜散騎常侍。官至尚書、光祿勛。有《列女傳贊》壹卷、《集》五卷。詩歌今存《魏鼓吹曲》12首,及《挽歌詩》1首。《魏鼓吹曲》作於曹丕受漢禪稱帝時(末首可能是曹繼位時後補的),為改易漢鼓吹鐃歌舊辭而作的。12曲內容互相承接,自曹操起兵至曹即位,寫出了曹魏興盛史。其文辭雖屬歌功頌德,但如《戰滎陽》中“戎馬傷,六軍驚,勢不集,眾幾傾,白日沒,時晦冥,顧中牟,心屏營”,《克官渡》中“沙傍,風飛揚,轉戰不利士卒傷,今日不勝後何望”諸句,寫得頗有氣勢,曲折多致,在壹般廟堂作品中,是比較出色的。鐘嶸《詩品》稱"熙伯《挽歌》,唯以造哀爾。"
? 《上之回》,漢樂府《鐃歌》歌曲名。因首句“上之回”三字而得名。回,指回中宮,曾被匈奴燒毀,公元前107年(漢武帝元封四年),復通回中道,並數出遊幸。歌辭當為贊美此事而作。(參閱《樂府詩集》卷十六及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卷上)。原文: 上之回,所中益, 夏將至,行將北, 以承甘泉宮。 寒暑德,遊石關, 望諸國,月氏臣,匈奴服。 令從百官疾馳驅,千秋萬歲樂無極。
《克官渡》,出自《樂府詩集》之《魏鼓吹曲》。繆襲作。全詩描寫了官渡之戰的整個過程,熱情第謳歌了具有神武雄才的曹操。原文: 克紹官渡,由白馬。 僵屍流血,被原野。 賊眾如犬羊,王師尚寡。 沙塠旁,風飛揚。 轉戰不利,士卒傷。 今日不勝,後何望。 土山地道,不可當。 卒勝大捷,震冀方。 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 《思悲翁》,漢樂曲名。 漢吹鐃歌十八曲之壹。原文: 思悲翁,唐思,奪我美人侵以遇。 悲翁也,但我思。 蓬首狗,逐狡兔,食交君。 梟子五,梟母六,拉沓高飛暮安宿。
? 《宣受命》,傅玄詩作。原文: 宣受命,應天機,風雲時動神龍飛。 禦葛亮,鎮雍梁。 邊境安,夷夏康。 務節事,勤定傾。 攬英雄,保持盈。 深穆穆,赫明明。 沖而泰,天之經。 養威重,運神兵。 亮乃震斃,天下安寧。
? 傅玄,(217年—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陽縣(今陜西銅川耀州區東南)人。西晉時期文學家、思想家。 傅燮之孫、傅幹之子。幼年隨父逃難河南。專心經學,性格剛勁亮直。初舉孝廉,太尉辟,都不至。州裏舉其為秀才,除郎中。後參安東、衛將軍軍事,轉溫縣令,再遷弘農太守,領典農校尉。任內頗為稱職,曾數次上書,陳說治國之策。五等制建立後,傅玄封鶉觚男。司馬炎為晉王,以傅玄為散騎常侍。西晉建立,進爵鶉觚子,加附馬都尉,與散騎常侍皇甫陶***掌“諫職”。後拜侍中,因事免職。又任禦史中丞,提出了有名的“五條政見”。泰始五年(269年)升任太仆,轉司隸校尉,因當眾責罵謁者及尚書被劾免。鹹寧四年(278年),傅玄去世,年六十二,謚號“剛”。後追封清泉侯。
? 《朱鷺》,漢代樂府詩歌,作者佚名。古代朝廷上樹立壹面大鼓,上面裝飾有壹只紅色的鷺鳥。這面鼓,就是面諫皇帝時用的。朝臣向皇帝進諫時,就要先擊鼓。此詩假借詠鼓,以勉勵進諫者要敢於向皇帝盡情吐露忠言。原文: 朱鷺,魚以烏。 路訾邪鷺何食?食茄下。 不之食,不以吐,將以問誅者。
? 《靈之祥》,漢代樂府詩歌,作者佚名。原文: 靈之祥,石瑞章。 旌金德,出西方。 天降命,授宣皇。 應期運,時龍驤。 繼大舜,佐陶唐。 贊武文,建帝綱。 孟氏叛,據南疆。 追有扈,亂五常。 吳寇叛,蜀虜強。 交誓盟,連遐荒。 宣赫怒,奮鷹揚。 震乾威,曜電光。 陵九天,陷石城。 梟逆命,拯有生。 萬國安,四海寧。
附《晉書·樂誌》(摘錄):
漢時有《短簫鐃歌》之樂,其曲有《朱鷺》、《思悲翁》、《艾如張》、《上之回》、《雍離》、《戰城南》、《巫山高》、《上陵》、《將進酒》、《君馬黃》、《芳樹》、《有所思》、《雉子班》、《聖人出》、《上邪》、《臨高臺》、《遠如期》、《石留》、《務成》、《玄雲》、《黃爵行》《釣竿》等曲,列於鼓吹,多序戰陣之事。
及魏受命,改其十二曲,使繆襲為詞,述以功德代漢。改其十二曲,使繆襲為詞,述以功德代漢。……改《上之回》為《克官渡》,言曹公與袁紹戰,破之於官渡也。……改《將進酒》為《平關中》,言曹公征馬超,定關中也。……
及武帝受禪,乃令傅玄制為二十二篇,亦述以功德代魏。改《朱鷺》為《靈之祥》,言宣帝之佐魏,猶虞舜之事堯,既有石瑞之徵,又能用武以誅孟達之逆命也。改《思悲翁》為《宣受命》,言宣帝禦諸葛亮,養威重,運神兵,亮震怖而死也。……
本人翻譯:
? “樂府”二字,是官府機構的名字,見於霍光、張放兩人的傳記之中。其《君馬黃》、《臨高臺》等樂章,失傳很久了。因為樂府的傳抄謄寫,其形式為,大字為辭(歌詞),小字為聲(曲調),歌詞曲調合在壹起抄寫,很容易導致錯誤。所以,曹魏立國後,改《將進酒》為《平關中》、《上之問》為《克官渡》,***十二曲,並沒有承襲漢時的詞曲。晉朝開國後,改《思悲翁》為《宣受命》、《朱鷺》為《靈之祥》,***十二曲,也沒有承襲魏朝的詞曲。
?真老實人言:
?袁枚說,“樂府”二字,原來是官府是名字。並以《漢書》中霍光、張放的傳記記載為佐證。 ?說“樂府”為官名,正確。但是,名為“樂府”的官署,卻遠在秦朝時就有設置。當然,樂府職能也是管理音樂。1976年,在秦始皇陵區出土了壹件鈕鐘,上書錯金銘文:“樂府”。2000年,在西安秦遺址出土“樂府承印”封泥壹枚,都證明秦時有樂府機構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