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邦彥 朝代宋
元豐初,予以布衣西上,過天長道中。後四十余年,辛醜正月,避賊復遊故地。感嘆歲月,偶成此詞。
稚柳蘇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覺春賒。駝褐寒侵,正憐初日,輕陰抵死須遮。嘆事逐孤鴻盡去,身與塘蒲***晚,爭知向此,征途迢遞,佇立塵沙。念朱顏翠發,曾到處,故地使人嗟。
道連三楚,天低四野,喬木依前,臨路敧斜。重慕想、東陵晦跡,彭澤歸來,左右琴書自樂,松菊相依,何況風流鬢未華。多謝故人,親馳鄭驛,時倒融尊,勸此淹留,***過芳時,翻令倦客思家。
標簽:
情感時光柳樹動植物感懷留戀
譯文 註釋
柳才甦(sū)、雨方停,川流悠悠遠去,不覺春天已徐徐到來。稚柳在雨中蘇醒,春寒料峭,春意無多,冷暖不定。稚柳剛披上壹層輕柔的綠紗,那老枝上自然還帶著雪襲霜欺的痕跡駝褐色,初陽的微溫還被淺淺的樹蔭遮擋,令人愛憐的初春的太陽,剛剛灑放出壹些溫暖,便被淺淺的樹蔭拚死遮擋。四十年來經歷的人情世事,皆已隨秋去春來的孤鴻疾飛而去,自身也與塘中的蒲葦壹齊衰老枯黃,怎能知道將要去的地方前途如何,長久地沈思著站立在平坦的沙岸,追憶四十年前還是朱顏烏發的翩翩少年的時候,曾經遊過的地方,這次重來令人思緒萬千。
天似穹廬、四野處地天相銜,高大的喬木依然如四十年前,然而如今自己舉足要踏上前方征途的時候,卻是心境很不平靜,時間變遷,重遊故地,但人的心境迥然不同。追求和向往又在心底翻騰,羨慕像東陵侯召平與彭澤令陶淵明壹樣韜影晦跡、鄙視功名歸隱林下的生活;以琴、書自娛,閑時依松賞菊,何況自己精力尚沛、兩鬢尚無白發。由衷感謝當年的故交好友,他們親來我下榻處,為我接風,邀我宴飲,執壺把盞,熱情留我***同度過百花即將吐艷爭芳的春天。故人的殷勤挽留反而讓我這個疲倦無比的遊子盼望著返家。
據詞前小序知該篇寫於“辛醜正月”,辛醜年,即公元1121年(宋徽宗宣和三年),詞人當時正六十五歲,也是他生命走到盡頭的壹年。序中所雲:“避賊”的“賊”,系指方臘。據史籍記載,公元1120年(宋徽宗宣和二年)秋,方臘率江、浙壹帶農民起義,反抗北宋王朝的沈重剝削,義軍迅速占領杭州(今浙江)、歙州(在今安徽)等六州五十二縣,東南震動。
該詞寫盡距寫詞時四十余年前故地的風光景色及當時又重遊時的不勝感慨之情。
上片前半寫景後半抒情。“稚柳蘇晴”三句寫春之初至:柳才蘇、雨方停,川流悠悠遠去,不覺春天已徐徐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