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馬雅可夫斯基的壹生是怎樣的呢?

馬雅可夫斯基的壹生是怎樣的呢?

馬雅可夫斯基,是蘇聯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詩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歌手。斯大林稱他為“蘇維埃時代最優秀、最有才華的詩人”。在藝術表現上,他屬於未來主義派。

1890年,馬雅可夫斯基生於格魯吉亞的庫塔伊西省巴格達季村,他的父親是林務官。1908年他16歲時便參加俄國社會民主黨,曾3次被捕入獄。後來,他把“搞社會主義藝術”和黨的工作對立起來,離開了黨,走上個人奮鬥的道路。1911年他進入繪畫學校,與未來派詩人布爾柳克等出版了詩集《給社會趣味壹記耳光》,加入未來主義派。詩人在自傳中寫道:“大偉(布爾柳克)具有超過同代人的匠師的憤怒,而我具有知道舊世界必然崩潰的社會主義激情。於是,俄國未來派就誕生了”。馬雅可夫斯基以滿腔革命熱情否定資本主義,但他對社會主義的理解是抽象的,帶有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色彩。

十月革命前,馬雅可夫斯基最重要的作品是長詩《穿褲子的雲》(1915)。這首長詩從主人公“我”與瑪麗雅的愛情悲劇寫起,引申為對資本主義的揭露和批判。詩人稱它是早期創作中綱領性的作品。在1918年長詩第二版序言中詩人談到詩的思想意義時說:“打倒妳們的愛情,打倒妳們的藝術,打倒妳們的制度,打倒妳們的宗教,——這就是4個章節中的4個口號。”但詩中的“我”是作為孤獨的反抗者出現的。

詩人堅定地迎接十月革命。他稱十月革命是“我的革命”。在革命後他寫了《我們的進行曲》(1917)、《向左進行曲》(1918)、《給藝術大軍的第二道命令》(1921)等大量抒情詩。

為了慶祝十月革命壹周年,詩人寫成劇本《宗教滑稽劇》(1918),這是第1部反映十月革命的劇本。在長詩《150,000,000》(1920)中,作者通過1.5億蘇聯人民的代表、俄羅斯勇士伊凡和代表資本主義世界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兩個對立的形象,歌頌了蘇聯勞動人民的英雄氣概。這些作品都采用了未來主義手法。

從1919年10月到1922年2月,詩人在“羅斯塔(俄羅斯電訊社)之窗”工作。馬雅可夫斯基密切配合國內大事,進行宣傳鼓動,他寫了許多短詩、歌曲、寓言、詩體雜文,板話等。所有他作的但未署名的作品,有數千件之多。1929年,詩人把它們匯編成小冊子《森嚴的笑》。

20年代初,馬雅可夫斯基發表了《開會迷》(1922),無情地嘲笑了整天忙於開會的官僚主義者。詩人以誇張的手法,寫到他看見在壹個房子裏:“坐著的都是半截的人,噢,活見鬼!那半截在那兒呢!砍死人了!殺死人了!我滿屋亂轉,大聲叫喊。這可怕的景象使我的理智失去了常軌”。這時,秘書用異常平靜的聲音回答說:“他們壹下子要出席兩個會,壹天要趕20個會。不得已,才把身子劈開!”詩人最後寫道;

假使

能再召開壹次會,

來討論根絕壹切會議,那該多好。

1922年3月6日,列寧在全俄五金工人代表大會***產黨團會議上說:“昨天我偶然在《消息報》上讀了馬雅可夫斯基的壹首政治題材的詩……從政治和行政的觀點來看,我很久沒有感到這樣愉快了。他在這首詩裏尖刻地嘲笑了會議,譏諷了老是開會和不斷開會的***產黨員。詩寫得怎樣,我不知道,然而在政治方面我敢擔保這是完全正確的。”列寧的評價鼓舞了詩人。

1924年,馬雅可夫斯基寫成了著名的長詩《列寧》。1927年,寫了著名的敘事長詩《好!》。20年代後半期,馬雅可夫斯基創作了許多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抒情詩,如《給聶德同誌——船和人》(1928)、《蘇聯護照》(1929)、《突擊隊進行曲》(1929)、《關於庫茲涅茨克的建設,關於庫茨涅茨克的人們的故事》(1929)。此外,馬雅可夫斯基還寫作(並參加演出)了兩個劇本《臭蟲》(1928)和《澡堂》(1929),作者用怪誕的情節和喜劇手法諷刺了蛻化變質分子、官僚主義者和小市民的庸俗習氣。

馬雅可夫斯基深切同情帝國主義壓迫下的中國,寫了不少關於中國和中國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的詩,如《滾出中國》(1924)、《莫斯科的中國人》(1926)、《憂郁的幽默》(1927)、《歌就是閃電》(1929)等。1927年,當中國工人和廣州軍隊占領上海,詩人寫了《最好的詩》。這是馬雅可夫斯基獻給1927年中國大革命的壹首最有名的詩,表現了對中國革命的無限同情和關心。在大革命失敗後,詩人仍然對中國人民寄予很大的希望,在逝世前不久寫的《致中國的照會》(1929)中,他支持中國人民,反對中國軍閥。

馬雅可夫斯基對詩的創作極其嚴肅,為了用確切的字眼表達思想,他把壹行詩寫成十幾種不同的表達法。他把做詩比作鐳的開采,“想把壹個字安排得停當,那麽,就需要幾千噸語言的礦藏”,“而這些恰當的字句,在幾千年間都能使億萬人的心靈激蕩。”

1930年2月,馬雅可夫斯基加入了“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盟”。1930年2月,他舉辦創作20年展覽,還寫了總結自己壹生的長詩《放開喉嚨歌唱》。在展覽會上他初次朗讀了這首長詩的序曲,受到熱烈歡迎。

1930年4月14日,馬雅可夫斯基自殺而死,他在《致大家》的信中說,這是由於“個人原因”。

馬雅可夫斯基是壹個在詩歌藝術上勇於探索和創新的詩人。他的詩句結構特殊,把壹句詩分成若幹行排列——即“樓梯式”,使詩的節奏更加鮮明。

敘事長詩《列寧》(1924)是關於列寧和革命的史詩,詩人第壹次在詩歌中成功地塑造了列寧的光輝形象,歌頌了列寧及其偉大事業。長詩在列寧逝世後的當年完成。全詩由序詩和3章正詩組成。第1章敘述列寧出生前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說明俄國無產階級的成長壯大,需要自己的領袖。長詩第2章,是占中心地位的壹章,敘述俄國解放運動第三階段的歷史,主要敘述俄國的革命運動和列寧的活動。列寧的生平活動與祖國的歷史發展緊密聯系著。長詩第3章,敘述列寧的逝世和蘇聯人民的悲痛情景及他們繼承列寧事業的信心和決心。

在創造列寧的形象時,馬雅可夫斯基堅決反對把無產階級領袖看作“上帝的賜予”、“帝王的風采”、“天才”、“超人”等。詩人說,他“生怕那甜言蜜語的美侮辱了列寧”。那麽,詩人表示,他將冒著“被踩成肉醬”的危險,也“要把瀆神的話炸彈似的擲上雲霄,向克裏姆林宮怒吼:打倒!”詩人說:“這些崇拜的儀式,這些紀念的制度,會用甜膩膩的聖油掩蓋住列寧的淳樸。”

馬雅可夫斯基強調列寧是群眾的壹員,和人民有血肉的聯系:“他也和我們壹樣,有著自己的興趣,他也和我們壹樣,克制自己的病痛”,“他屬於人世”,是“在人世間生活過的所有人中最深入人世的壹個人”。與此同時,列寧決不是眼睛盯著食槽的庸夫俗子。

列寧是人民的領袖,同時又從人民中吸取力量。馬雅可夫斯基著力刻畫了列寧淳樸平凡的性格,列寧在平凡中見偉大,淳樸中顯崇高。詩人說:“他和妳,和我,完全沒有區別,要說有,那就是他的眼角被深沈的思想多打下了幾個皺褶,而嘴唇也比我們善於諷刺,比我們堅決”,不過,“這不是飛揚跋扈、揚鞭驅車從妳身上碾過去的那種暴君的‘堅決’”。“他對同誌滿懷著深厚的愛,他對敵人堅決得賽過鋼鐵”,列寧是“最人道的人”。

馬雅可夫斯基把列寧身上普通人的和領袖的特質高度地統壹起來了。列寧的形象對蘇聯人民異常親切,但列寧是勞動人民的傑出代表。詩人非常註意列寧和黨的關系,把對列寧的歌頌和對無產階級政黨和黨的事業的歌頌緊密結合起來。因此,列寧形象不僅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而且也體現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本質力量。

長詩中交替著敘事和抒情的筆調。長詩的語言富於表現力。詩人時而用談話和敘事的語氣講述歷史事件,時而用熱情親切的語調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時而用憤怒的音調斥責敵人,時而用嘲笑的語氣同那些堅持陳腐的美學觀點的詩人和批評家爭論。《列寧》是蘇聯社會主義詩歌的豐碑,它對於文藝塑造領袖形象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長詩《好!》(1927)最初叫《十月》,後改為《1917年10月25日》,最後將要出版時才定名為《好!》,並附有壹個副標題:《十月的詩》。

《好!》是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祖國的贊歌。它以藝術的形象再現了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國內戰爭以及當時剛剛開始的社會主義建設。長詩***19章,可以分為4大部分。

第1部分(1~6章),敘述從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重要歷史事件:革命前夕的國內形勢,十月武裝起義的準備和實行,黨和列寧組織人民對資本主義進行革命沖擊。最後壹章是十月革命的偉大場面:工人赤衛隊和水兵們襲擊冬宮,臨時政府的30幾位部長被革命工人和士兵逮捕了。

長詩第2部分(7~9章):關於黨、人民和國家。詩人反映了“***產主義義務勞動星期六”,強調黨的組織和領導作用。

長詩第3部分(10~16章):描寫國內戰爭時期的艱難和人民的奮鬥。詩人敘述千百萬人民同黨和政府分擔艱苦,經受著嚴重的考驗。冬天,“牙齒凍得格格地響”,“肚子想要吃東西,把腰帶——勒得更緊,拿起了槍——走上前線”,詩人憶起自己在那些艱苦歲月,曾因禦寒取暖被木柴的煤氣熏昏,他曾吃過馬肉充饑,和自己家裏的人***食比指頭多壹點點的壹撮鹽。詩人寫道:在這艱苦的年代,社會主義的祖國比任何時候更為可愛。“我選過許多溫暖的國家,但是只有這個冬天才使我真正體會到愛情、友誼和家庭的溫暖。只有睡在這樣的大冷天,大夥兒緊緊抱著,牙齒格格發顫,才能夠真正明白對人們不能吝惜棉被和關懷。”

長詩第4部分(17~19章):講到建設和在紅場上對烈士的懷念。最後壹章詩人用最高亢的音調歌唱祖國的未來:“我贊美祖國的今天,但我要三倍地贊美祖國的明天!”

長詩《好!》語言豐富生動,詩人把宣傳鼓動語言與抒情語言結合起來,往往壹章中語言的多樣形式相交織。長詩是詩人作品中韻律最豐富之作。長詩每壹章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律。

詩人曾在莫斯科和其他城市朗誦過30多次《好!》,受到聽眾熱烈歡迎。在壹次朗誦《好!》的晚會上,當詩人朗誦到第19章中的詩句“列寧在我們的腦中,槍在我們手中”時,壹位青年紅軍戰士站起來說:“還有妳的詩在我們心中,馬雅可夫斯基同誌!”

1930年,馬雅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