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秦人先祖非子就在汧渭之間為周王室飼牧養馬,“馬大蕃息”,功績卓著,周孝王8年(前890)被封為食邑,建城於隴縣牙科鄉磨兒塬。
公元前776年,秦襄公遷建汧邑,位於隴縣東南鄉鄭家溝塬,公元前770年,襄公護送周王室東遷洛邑,有功於周平王,被正式封為諸侯,汧邑成為秦國第壹個都城持續到公元前762年,長達14年,秦人在隴山山地草原由畜牧業起步,完成了從遊牧向農業民族的轉變過程;也正是在千河平原建立了諸侯國,走向了關中平原,進而統壹了全國。因此,隴山山地和千河流域是秦文化的發揚地,也是中華民族統壹的漢文化形成的發源地之壹。
秦統壹後,隴山千河之地雖成為壹普通的州縣,但仍為西北之門戶,巖疆重地,系全秦之安危,被視為“咽喉呼吸之關,鎖鑰關鍵之固”的兵家必爭之地。
漢王朝初期,北疆遊牧民族統壹於匈奴軍事帝國,占有很大軍事優勢,漢王朝被迫采取“和親”之策,以勉其掠州奪郡。漢武帝時轉為戰略反攻,終於挫敗匈奴,奠定了中國的疆域基業。漢匈之戰是中國統壹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環節,而這壹過程的實現與關山草原密切相連。漢王朝軍事力量的強大,除得益於文景之治國力大增外,還憑借於作戰軍隊完成了由步兵為主向騎兵為主的轉變,大範圍機動作戰能力的形成。而當時的隴山地區,是漢王朝北擴前擁有的重要牧區,西域傳入的良馬佳駒在這裏得以繁衍,滿足了軍事活動的需要。據說漢代時關山壹帶牧養的馬匹達30多萬匹。霍去病20歲第壹次率萬余精騎出擊匈奴,就是過關山出隴西,沿祁連山直趨西北,長途奔襲,凱旋而歸。盛唐之時,關山牧馬業更為發達,朝廷設立了隴右牧馬監,王候將相的私牧也多放養於此。中國歷史的漢唐雄風之中必然也包括源於關山草原的漢唐朝駿馬的雄姿。
唐代以後,牧馬業逐漸衰退。1958年隴縣在這裏建起了國營關山馬場,引進吉爾吉斯母馬,選用拉脫維亞公馬進行雜交改良,培育出了“關中馬”,使這裏的馬群重現了漢唐馬的外形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