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內容大致分為這樣幾類:送別詩、寫景詩、詠史詩、詠物詩等。下面分別說明。
壹.送別詩
(壹)古人由於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後,壹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士大夫們送別,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送別),或留給居者(留別),所以,表達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常見的壹種主題。
送別詩是古詩詞中的壹個大類。他們壹般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詩歌大多纏綿淒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這類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於想象、聯想塑造形象。以婉約派詞人、詩人寫的較多。
關於送別詩的作法,《詩法家數》曾作過如下歸納:“第壹聯敘題意趣;第二聯合說人事,或敘別,或議論;第三聯合說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聯合說何時再會,或囑托,或期望。於中二聯或倒亂並說亦可,但不可重復,須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淵永為佳。” 二、寫景詩
(壹)古代詩人經常遊覽山水、寫景言誌,寫景詩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占了較大的比例。
壹般來說,寫景詩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襯托、對比的手法,或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誌;詩的中間兩聯往往對仗工整,詩的語言特點:明快、清新、簡潔、質樸。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把握詩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楓葉”、“荻花”、“秋”三個意象不光點明了景物、時節,還通過這三個意象特有的屬性渲染了送別時的環境氛圍和詩人憂傷的情緒。古詩意象往往寓繁於簡,寓萬於壹,以高度濃縮的藝術形象誘發想象,產生奇特的審美效果。
2、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是中國古典詩的壹大特色,山水田園詩更是如此。自然景物壹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的特定情感服務。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等等。
3、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
壹般地寫景詩,字裏行間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但壹些表面上純粹是寫景的山水小詩,就不那麽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身世,當時的時代背景有壹定的了解,即知人論世,才可能準確地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出的情感。這裏牽涉到壹個感情寄托的問題,分析詩歌,應認真判斷感情寄托的深淺,切忌隨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內涵。
4、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
山水田園詩寫景的方法很多,鑒賞時應主要註意寫景的常見方法和技巧。 三、詠物言誌詩。
(壹)詠物言誌詩是通過對獨特的事物的贊賞,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品質或理想。鑒賞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把握所詠之物的特點
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寫所詠之物的形態、色澤、特征,追求貼切逼真,但如果僅僅是客觀的描摹,滿足於形似,那也不是壹首好的詠物詩。也就是說,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行蹤漂泊不定),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李商隱《蟬》)這是壹首詠物詩,以蟬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寫蟬的艱難處境:由於自命高潔,總是食不果腹;雖然竭盡全力地叫,也是白費精神,得不到同情。這實際是說詩人自己。下面四句則直抒胸臆。三聯上句說自己官位低微,無所歸依;下句說田園都荒蕪了,還做這個官幹什麽呢?透出要辭官歸隱的心意。尾聯又把自己的命運和蟬聯系起來,從蟬的叫聲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蟬壹樣清苦。作者是懷著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寫蟬的,用蟬來警戒自己,要像蟬那樣保持清高和廉潔,即使政治環境惡劣,也永遠不變初衷。
2、體悟詩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遊詠梅,表明自己不媚於俗、堅守正義的氣節。由於作者的經歷際遭、情趣愛好以至觀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寫同壹事物,他們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當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詩人明確意識的寄托。但是壹首優秀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詩人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隱含生活的道理。這就是我們在讀解時要細加領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李賀《南國十三首》)這是李賀辭官回鄉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詩中第壹、二句是寫新花開,三、四句則寫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開時像越女那雙水靈靈的眼神和那副白裏透紅的漂亮的臉蛋,美不勝收。可是好景不長,壹到日暮(暮春)百花雕零,落紅滿徑。“可憐”乃惜花傷春之情,也是詩人自傷自悼之詞。末句則用擬人的手法寫落花身不由已的時候的狀態。從表面上看“嫁與東風”是自願,“不用媒”證明了這壹點。其實嬌花又何嘗願意離開枝頭。“嫁與東風”雖“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開時未嫁,而花雕零時始嫁,則培增惆悵。其實,這是壹種悲劇的氣氛,卻從欣喜的情調來寫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詩中旨趣之道。聯系詩人當時的境況,詩人才不過二十多歲,正當風華正茂,卻不被當局所用,懷才不遇,自生自滅,不勝悲淒。細味此情,便知詩人寫此詩的良苦用心。
3、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或擬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寫,或側面烘托等。
五、即事感懷詩
古人常以“即事”為題寫詩,因壹點事由生發,抒寫心中的感慨,如懷親、送友、思鄉、贈人、人生感悟、閑情逸趣等。六、邊塞詩征戰詩
(壹)、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二)、註意區別各自的思想內容感情特點。
(三)、分析邊塞詩的不同藝術風格。
題材是詩歌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