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和散文的區別是什麽?

詩歌和散文的區別是什麽?

詩言誌,歌傳情,詩歌多,寄托誌向,抒發感情。詩人常借助景物描寫來傳情達誌,寫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這就有了景與情的關系。從景與情之間的距離(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隔”與“不隔”)的角度來說,景與情的關系有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等;從景與情的感情色彩角度來說,景又有樂景與哀景,情也有樂情與哀情,這又有了以下四種關系: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這裏同時也涉及到襯托(反襯與正襯)的表現手法。下面我們從兩個方面作壹比較分析。

壹、從景與情之間的距離的角度

1、觸景生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

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

何事入羅幃?

李白有很多描寫思婦心理的詩篇,《春思》是其中之壹。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春”字通常語意雙關:既指春天,又可以用來比喻男女之愛。本詩《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這兩方面的意思。本詩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春天景物起興,別具壹格。思婦觸景生情,想起了遠方的丈夫,頗為傷懷。她申斥春風,正是明誌自警,恰到好處。全詩深刻地表達了各種復雜的感情,描寫了思婦對丈夫的思念,又表現了她忠於所愛,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觸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曉》意象單純,詩人只是聽到了春天清晨的鳥鳴聲,突然想到昨夜的風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來。隱含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肯定與贊美。在景的觸動下引發情思構成意境,形成了壹種張力結構,韻味無窮。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寫景抒情詩有的不以描寫的景物作為詩篇表現的主體,而著重表現詩人因描寫的景物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寫詩人自身觸景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活動,塑造詩人自身的形象,創造意境,表達主題。如辛棄疾在路過贛州的造口時,面對贛江流水,追思國家舊恥,撫念國事艱難,寫下了《菩薩蠻》: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這首詞,就先觸景生情,看到郁孤臺下的贛江流水,不由想到當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傷,覺得那流水當中飽含著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淚。進而結合寫景,抒寫思想感情活動:“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慨嘆大好河山仍被敵人占領;“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悲憤空有愛國誌士,難挽國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憂慮國事實在難為。從而塑造出詞人自身心系國恥、憂慮國事的形象,創造出沈郁蒼茫的意境,抒發了深沈的愛國情懷和對腐朽無能的南宋統治者的憤懣。

3、因情造景

蘇東坡說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是因情造景;“畫中有詩”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於選擇和描繪適合表現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後者是借生動的畫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形和神統壹,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情景交融。柳宗元的名詩《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如壹幅優美的山水畫――寒江獨釣圖,把寒江飛雪、孤舟獨釣的畫面官得十分生動,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風逼人,而釣翁於嚴酷孤獨的環境中,甘於披蓑獨釣;這正蘊寓著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緒。作者因參加政治改革失敗而被貶遠謫,這個畫面正表明他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不屈的誌節。這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初讀時也許覺得這只是壹幅平淡的山水畫,但是愈仔細體味,愈覺得意味雋永,意境深遠。

4、寓情於景

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壹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詩詞裏面的景與情,壹般來說,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寓情於景的關鍵還是情,如果沒有真摯、深刻、飽滿、激烈的情,那麽它所描寫的景,不過是壹幅沒有藝術加工的風景畫。因此,同學們在掌握這壹技巧時,應該認真揣摩詩中所蘊含的情與景的關系。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壹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5、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壹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誌;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誌。如張可久《[雙調]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裏,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裏。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壹幅蕭瑟的秋景。又因“西風”的到來而聯想到“歸期”的未蔔;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壹起來。

如下面這首詩。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

詩中前兩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寫景,第壹句寫烽火臺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寫受降城外月色如霜,營造了壹個荒涼、嚴寒、淒冷的環境,將邊地生活的孤苦展現了出來,為第三、四句表現征人思鄉巧妙地設定了情境。整首詩情景交融,深刻地表現了主題。

二、從景與情的感情色彩角度

壹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

1、以樂景寫樂情

孟郊《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天涯。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詩的後兩句活靈活現地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這兩句神妙之處,在於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將詩人策馬奔馳於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

(宋)俞國寶《風人松(題酒肆)》:“壹春長費買花錢,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裏秋千。暖風十裏麗人天,花壓鬢雲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這裏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遊玩的人帶了坐船遊,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遊的愉喜。

2、以樂景寫哀情

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壹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壹倍增其哀樂。”

3、以樂景寫哀情

我國古典詩歌,其所寫景物,有時從對立面的角度反襯心理,利用憂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氣氛之間的矛盾,以樂景寫哀情,卻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如元稹《行 宮》:

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 閑坐說玄宗。

這首詩就是運用了這壹手法。詩所要表現的是淒涼哀怨的心境,但卻著意描繪紅艷的宮花。紅花壹般是表現熱鬧場面,烘托歡樂情緒的,但在這裏卻起了很重要的反襯作用:盛開的紅花和寥落的行宮相映襯,加強了時移世遷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紅花和宮女的白發相映襯,表現了紅顏易老的人生感慨;紅花美景與淒寂心境相映襯,突出了宮女被禁閉的哀怨情緒。紅花,在這裏起了很大的作用。這都是利用好景致與惡心情的矛盾,來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齋詩話》所謂“以樂景寫哀”,壹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陽白發人》“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也可以說是以樂寫哀。不過白居易的寫法直接揭示了樂景寫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宮》則是以樂景作比較含蓄的反襯,顯得更有余味。

另外如秦觀《千秋歲》:“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裏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後兩句狀寫花影搖曳,鶯聲間關,形象生動,摹寫精當。用“亂”和“碎”來形容花多,同時也傳遞出詞人心緒的紛亂,蕩然無緒。可謂以樂景寫哀情,給人以淒迷的感受。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4、以哀景寫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葉落盡偶題》:“宦情羈思***淒淒,春半如秋意轉速。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柳宗元的這首《偶題》,是壹首物我雙會情境交融的作品。詩人創作此詩時,他身為逐客,遠在異鄉,獨立庭院,百感叢集。詩人在陽春二月見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詩筆“既隨物以宛轉”,“亦與心而徘徊”。眼中的花盡葉落之境與心中的淒黯迷惘之情是融會為壹的。

(唐)韋江《題金陵圖》: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裏堤。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壹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壹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臺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裏,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壹去不復返,另有壹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並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宋)範仲淹《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當時範仲淹被派經略延安,鎮守邊陲,防禦西夏。這首詞是他切身的體會。“塞下”、“秋”、“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羌管”,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充滿肅殺之氣。耳之所聞,目之所睹都給人以淒清、悲涼之感。將軍和征夫離家萬裏,在塞外看到雁南飛,聽到悲哀的笳聲和羌管,既希望取得偉大的勝利,而戰局長期沒有進展,又難免思念家鄉,魂牽夢繞著妻兒。愛國激情、濃重鄉思交織在壹起,構成他們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詞中所寫的悲涼淒愴的景象,充分配合當時的人矛盾情緒,情景交融,使全詞情調蒼涼而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