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黑無常的詩句

關於黑無常的詩句

1. 求:關於黑白無常的詩句

黑白無常,亦稱無常。是漢族傳統文化中的壹對神祇,也是最有名的鬼差。此二神手執腳鐐手銬,專職緝拿鬼魂、協助賞善罰惡,也常為閻羅王、城隍、東嶽大帝等冥界神明的部將。

漢族神話中,“白無常”名為“謝必安”,身材高瘦,面白;“黑無常”名為“範無救”(或無赦,少數人寫作無咎),體態短胖,面黑,尊之曰“矮爺”或“八爺”。

我們中國人與無常鬼如此親近稔熟或許是因為他是個地道的中國神,與印度佛教無源罷。魯迅說:“在印度的佛經裏,焰摩天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都在地獄裏做主任。至於勾攝生魂的使者的這無常先生,卻似乎於古無征,耳所習聞的只有什麽“人生無常”之類的話”。將無常說成是人死時勾攝生魂的使者,是來接陽間死去之人的陰差。而將無常又劃分為黑無常和白無常。《紅樓夢》中就有著名的《恨無常》壹曲,“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榮華富貴也敵不過生死有命。黑無常和白無常雖然都是無常鬼,但是前者給惡人帶來的只有災難,而後者壹方面給人帶來恐懼和不安,另壹方面也可以給人帶來發財的好運氣。這反映了漢族民間壹種觀念:鬼跟人壹樣有善惡。

《恨無常》

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

眼睜睜,把萬事全拋;

蕩悠悠,芳魂消耗。

望家鄉,路遠山高,

故向爹娘夢裏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註釋:

1.喜榮華正好:指賈元春入宮為妃,顯赫壹時,賈府因此成為皇親國戚。

2.恨無常又到:指賈元春之死。無常是佛家語言,原指人世壹切即生即滅、變化無常,後俗傳為勾命鬼。元春當了貴妃,但“榮華”短暫忽然被奪去了性命。這裏兼有兩層意思。

3.眼睜睜,把萬事全拋;蕩悠悠,把芳魂消耗:這裏說明了元春的死是壹種非正常的死亡,比如“眼睜睜”就可以說明。那麽,“蕩悠悠”就說明了,她是被人縊死的。

4.芳魂消耗:指元春的鬼魂憂傷憔悴。這個曲子寫的元春鬼魂托夢自然是壹種屬於迷信的虛構。

5.望家鄉,路遠山高:這壹句說明,元春死亡的地點不是在宮中,而是在山的附近,她是被人弄到山上去縊死的。

6.天倫:古代制度用作父子、兄弟等親屬的代稱,這裏是父母的意思。賈元春用來稱呼她的父親賈政。

7.最後兩句,也就預示了賈府的衰敗。作為壹個政治犧牲品的元春的死亡,在賈府衰敗之前,也表明了賈府和其中的人們,特別是女兒們難以避免的悲劇下場。

《恨無常》是清代小說家曹雪芹的作品,出自《紅樓夢》。這首曲子是說賈元春的。曲名“恨無常”,暗示元春早死——無常是佛家語言,原指人世壹切即生即滅、變化無常,後俗傳為勾命鬼。元春當了貴妃,但“榮華”短暫,忽然夭亡。

此外,古人雲:

霸氣銷沈山嵽嵲,壹片蕪城皆飽閱。

嗜魂寒幽溧黃泉,陰陽無常隔兩界。

這也是關於黑白無常的詩句。

2. 描述白無常的句子

白無常(謝必安)身材高瘦,面白,臺灣人尊之曰“竹爺”或“七爺”。白無常和黑無常人們並稱無常二爺,是專門捉拿惡鬼的神。白無常是陽性的代表,黑無常是陰性的代表,而人的靈魂是分陰陽的,人的靈魂在脫離肉體之時,男性的陰魂(負電荷),由白無常帶有的陽性(正電荷)將其吸引、捕捉。

白無常是指從陰間派來的,來接引陽間死去之人的使者。黑、白無常並不是因為膚色或衣著顏色的不同,而稱之為白無常、黑無常的。黑白無常只是壹種陰陽屬性的表示,“黑”與“白”代表的是壹陰壹陽,也就是說,黑無常代表的是陰性體,白無常代表的是陽性體。

3. 關於秦月的詩句

1、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2、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

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後赤壁賦》

4、舉頭忘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5、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遊《遊山西村》

6、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

7、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8、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9、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李白《行路難》

10、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11、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

12、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1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14、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1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16、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

17、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18、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1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

20、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

4. 所有關於蟬的詩句

原發布者:杏貓網

關於描寫蟬的詩句1、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五代楚·劉昭禹《聞蟬》2、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蟬》3、門柳不連野,乍聞為早蟬。遊人無定處,入耳更應先。——《早蟬》4、蟬發壹聲時,槐花帶兩枝。只應催我老,兼遣報君知。——《聞新蟬贈劉二十八》5、壹聲初應候,萬木已西風。偏感異鄉客,先於離塞鴻。——《聞蟬》6、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唐·姚合(《聞蟬寄賈島》)7、早蟬孤抱芳槐葉,噪向殘陽意度秋。也任壹聲催我老,堪聽兩耳畏吟休。得非下第無高韻,須是青山隱白頭。——《早蟬》8、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9、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畫蟬》10、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壹聲來枕上,夢裏故園秋。——《聞早蟬》11、壹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裏。——唐·白居易《早蟬》12、鬢蟬似羽。輕紈低映嬌嫵。憑闌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許。寶箏閑玉柱。東風暮。——《垂絲釣》13、新蟬忽發最高枝,不覺立聽無限時。正遇友人來告別,壹心分作兩般悲。——《聞蟬感懷》14、火雲初似滅,曉角欲微清。故國行千裏,新蟬忽數聲。——《聞蟬》15、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悲相傷。——唐·元稹《送盧詩》16、蕭條旅舍客心驚,斷續僧房靜又清。借問蟬聲何所為,人家古寺兩般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