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這首詩寫於1903年前後,這個時候是中國處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人民生活異常痛苦的年代。自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閉關自守的局面被沖破之後,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日益顯露,不斷進行瘋狂的侵略。
富有革命傳統的中國人民則不甘忍受淩辱和壓迫,英勇的抗擊八國聯軍,反對帝國主義侵略。1901年,鬥爭進入到壹個新的階段,孫中山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運動蓬勃發展。
這時革命黨人以日本東京為活動中心,大力宣傳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的政治主張和革命思想,愛國的留日學生紛紛響應,出版報紙、雜誌、書籍,進行革命宣傳,號召人民決不做“清政府刀頭之餓鬼”,要充當“革命之驍將”。
作者魯迅在1902年懷著滿腔愛國熱忱到日本。他壹到日本,就積極投入到這壹反清愛國革命活動。1903年,他在《浙江潮》上發表了《斯巴達之魂》歌頌斯巴達人以生命和鮮血抗擊侵略者,借以抨擊清朝統治者的喪權辱國,喚醒中國人民起來鬥爭,並毅然剪掉象征封建傳統和種族壓迫的辮子。
在壹張剪掉辮子的照片背面題寫了這首詩送與好友許壽裳,以表達自己為國捐軀、矢誌不移的決心。
2、原文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3、釋義
我的心無法逃避愛神射來的神箭,我熾愛著仍遭受侵略和封建壓迫的家園。
這份情感寄托給天上的星星卻沒有人明了,我誓將我的壹腔熱血報效我的祖國。
4、作者
近代魯迅
擴展資料壹、賞析
這首詩的第壹句作者傾吐自己內心蓄積的愛國感情,第二句敘述自己愛憎的原因,第三句總括前兩句內容,並作了轉折,流露出感到“同胞未醒”的苦悶憂慮,尾句是為國獻身的誓言,表達了作者同帝國主義列強鬥爭的決心和為國捐軀的精神。全詩誠摯懇切,雄健激昂,結構嚴謹。
二、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校(現東北大學)。
“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民國七年(1918年)5月,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民國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授中國小說史,6月,讀《***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盛贊譯者。9月,發表小說《風波》。
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小說集《吶喊》出版;與弟弟周作人分居,遷至西四塔胡同61號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後怎樣》演講,兼任女師大,世界語學校教師;《中國小說史略》上冊出版。
民國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講《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8月返京。11月,《語絲》周刊出版,魯迅在首期發表《論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魯迅成為《語絲》作家群的主將之壹。
民國十四年(1925年),“女師大風潮”進壹步升級,魯迅因支持進步學生正義鬥爭被教育總長章士釗免除僉事職務,同年,魯迅向平政院狀告章士釗。
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三壹八慘案”發生。4月,魯迅作《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等抨擊段祺瑞政府屠殺學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難於山本醫院。避難期間筆耕不輟。8月,《仿徨》出版,赴廈門大學任國文系教授。12月辭職。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學任教。3月,與中***兩廣區委書記陳延年會見。4月1日,赴黃埔軍校發表演講《革命時代的文學》,12日,“四壹二反革命政變”發生,29日,營救進步學生無果憤然辭職。8月,發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9月,致信臺靜農,拒絕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離開廣州赴上海,並與許廣平在上海開始同居生活。12月,與梁實秋等人就“第三種人”、“自由人”發生論爭,雙方爭論持久,影響巨大。
百度百科—魯迅(文學家、思想家)
百度百科—自題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