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結識戴望舒、杜衡、徐遲、覃子豪等詩人,曾參與創辦《火山》、《現十七》、《今代》、《新詩》、《詩花》、《詩誌》等雜誌,組織新火文藝社、菜花詩社等。抗戰時期,從事教學,並在香港《國民日報》社和國際通訊社任職。抗戰後,歷任航運公司董事長、明星香水公司秘書、聖芳濟中學文史教員,參與“中產階級運動”,開始以“紀弦”為筆名,在《中堅》月刊發表反***文章。1948年去臺灣,任《和平日報》副刊“熱風”編輯,旋即轉臺北成功中學任教。1953年獨資創辦《現代詩》季刊,發動“新詩的再革命”運動。《現代詩》季刊,成為當時不願跟隨詩歌主流的青年詩人最歡迎的園地。紀弦此舉的壹大貢獻是,他強調詩的本體性意義和詩專業化的新理念。就是說,白天妳作教員也好,軍人也好,售貨員也好,那是妳的職業。寫詩卻是妳的誌業,是嚴肅的精神事業。紀弦本人是高中國文老師,生活拮據,他把能省的錢都拿來辦詩刊,而絕大部分的同事和學生都不知道他是詩人。
1956年發起組織現代派詩團體,現代詩社的特色是:a.認為新詩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b.追求新的內容之表現,新的形式之創造。c.知性的強調。d.力主詩的純粹性。其代表人物:紀弦、楊喚、方思、鄭愁予、林泠等人。發表“六大信條”,同覃子豪、余光中等發生爭論。1963年應邀到菲律賓講學。1973年任“現代詩獎”評審委員。1974年從成功中學退休。1976年移居美國加州。為臺灣現代詩運動首創者和代表人物,聲稱“詩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壹度把臺灣新詩運動導入反傳流、逃避現實和全盤西化的歧途。1961年後,對現代詩存在的玩世不恭、虛無主義、形式主義、文字遊戲及縱欲、海淫等弊端極為不滿聲言要取消“現代詩”三個字。1969年前往菲律賓,出席第壹屆“世界詩人大會”,被舉為“中國傑出詩人”,獲金牌獎。
他詩的題材多種多樣,他的手法千變萬化。他慣常使用寫實的和象征的手法,有時也運用構成的、抽象的和超現實的技巧,而尤其擅長相對論的表現方法。他的文字和語法,壹定也不艱深晦澀,既朦朧,亦明朗,但是讀來很有味道。他的風格是:陽剛裏含有陰柔,陰柔裏含有陽剛;冷靜裏藏著狂熱,狂熱裏藏著冷靜。他的風格是獨自的,他的境界是獨到的,他的藝術是獨創的。紀弦大力倡導現實主義,他曾把新詩比作“移植之花”,主張“橫的移植”,不大重視“縱的繼承”,他認為中國新詩要改變體質,壹定要大量移植歐美自象征主義(波特萊爾)以後的各種新思潮與新技法;講求主知,表現現代人的感情意識。他反對“韻文即詩”的舊觀念,提到詩只稱“詩”而不稱“詩歌”,他“詩是詩,歌是歌,根本是兩碼子事”的說法,在當時產生很大的影響。不過他的“唯移植理論”曾引起不少的爭議,很多人指責他“重外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