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江蘇興化的詩句

關於江蘇興化的詩句

1.贊美興化 詩句

由興化迂曲至高郵七截句 清·鄭板橋

百六十裏荷花田,幾千萬家魚鴨邊。舟子搦篙撐不得,紅粉照人嬌可憐。煙蓑魚笠水雲居,鞋樣船兒蝸樣廬。賣取青錢沽酒得,亂攤荷葉擺鮮魚。湖上買魚魚最美,煮魚便是湖中水。打槳十年天地間,鷺鷥認我為漁子。買得鱸魚四片腮,蒓羹點鼓壹尊開。近來張翰無心出,不待秋風始卻回。柳塢瓜鄉老綠多,麽紅壹點是秋荷。暮雲卷盡夕陽出,天末冷風吹細浪。壹塘蒲過壹塘蓮,荇葉菱絲滿稻田。最是江南秋八月,雞頭米賽蚌珠園。船窗無事哺秋蟲,容易年光又冷風。繡被無情團扇薄,任他霜打柿園紅。

2.江蘇省興化中考古詩大全

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關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中秋月--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望月懷遠--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中秋登樓望月--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入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壹顧中,天高地平千萬裏。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中秋月--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念奴嬌.中秋對--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

風泛須眉並骨寒,人在水晶宮裏。

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

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

千裏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

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3.歌詠泰州或是興化的古代詩詞,並進行賞析

望嶽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壹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麽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語氣助詞,這裏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壹句,是經過壹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壹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壹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壹個“鐘”宇把天地萬物壹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壹面為“陽”,山後背日的壹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壹昏壹曉被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壹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壹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裏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壹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末句的“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嶽產生了登嶽的想法,此聯號為絕響,再壹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壹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壹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壹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壹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壹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壹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4.引用古詩描寫興化的秋天

秋天的古詩大全

1、《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2、《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壹青螺。

3、《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宋·陸遊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裏,難望王師又壹年。

4、《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唐·李白

江城如畫裏,山曉望晴空。

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5、《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6、《秋登蘭山寄張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醉重陽節。

7、《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8、《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9、《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10、《中秋月》

唐·白居易

萬裏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11、《蘇幕遮》

宋·範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12、《漁家傲》

宋·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13、《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宋·陸遊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

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

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14、《秋月》

宋·程顥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壹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裏,白雲紅葉兩悠悠。

15、《秋夜曲》

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16、《秋風引》

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17、《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贈元九》

唐·白居易

不堪紅葉青苔地,又是涼風暮雨天。

莫怪獨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

唐·孟浩然

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

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懷》

唐·杜牧

孤舟天際外,去路望中賒。

貧病遠行客,夢魂多在家。

蟬吟秋色樹,鴉噪夕陽沙。

不擬徹雙鬢,他方擲歲華。

5.鄭燮的詩《詠興化》

“壹塘蒲過壹塘菱,

荇葉菱絲滿稻田;

最是江南秋八月,

雞頭米賽蚌珠圓。”

鄭板橋的壹首《詠興化》道出了著名“魚米之鄉”興化地勢平坦、河網密布的地理環境以及糧豐魚躍、物產富饒的資源優勢。

地屬長江三角洲沿江經濟開發帶的興化市,總面積2393平方公裏,195萬畝耕地,70萬畝水面,人口155萬,下轄35個鄉鎮,工農業總產值過百億,水陸舟車四通八達,鹽寧高速公路和建設中的新長鐵路穿境而過。既可在“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自然風光中品味“蒹葭蒼蒼”的古典意蘊,又可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和信息化的快車道中領略水鄉城鎮的現代風采。民風古樸淳厚,歷史文化悠久,更有施耐庵、鄭板橋、劉熙載、宗臣等壹大批歷史名人,使得興化這顆明珠愈發閃爍出璀璨的光芒。

6.興化寺的相關詩詞

七律謁興化寺(徐書信)

和諧真諦六根清,興化禪宗萬世榮。

晨起鐘鳴黃卷閱,暮收鼓振法燈明。

遠離塵坌疏功利,近靠蒼山伴紫荊。

殿聳三磚三丈佛,飛檐鬥拱角崢嶸。

七律重陽節登高

——雲龍山興化寺覽勝(徐書信)

詩醞龍山霜日晨,黃花點點染秋鄰。

西風輕叩禪南月,東葉飄零寺北茵。

松下聽泉泉有語,谷中覽鳥鳥無嘖。

縱觀興化摩崖處,誰執茱萸第壹人。

7.興化寺的相關詩詞

七律謁興化寺(徐書信)

和諧真諦六根清,興化禪宗萬世榮。

晨起鐘鳴黃卷閱,暮收鼓振法燈明。

遠離塵坌疏功利,近靠蒼山伴紫荊。

殿聳三磚三丈佛,飛檐鬥拱角崢嶸。

七律重陽節登高

——雲龍山興化寺覽勝(徐書信)

詩醞龍山霜日晨,黃花點點染秋鄰。

西風輕叩禪南月,東葉飄零寺北茵。

松下聽泉泉有語,谷中覽鳥鳥無嘖。

縱觀興化摩崖處,誰執茱萸第壹人。

8.興化美景描寫

位於興化城北海池河畔的“玄武靈臺”景區,樓臺亭閣依城傍水,參天大樹遮天蓋地,景色幽雅秀麗。這是興化城內最具規模的壹處人文景觀,擁有七百多年歷史。

“玄武靈臺”景區在南宋初具規模,至清末民初,特別是明清時代,修建、擴建多達10多次,先後增建了遺愛祠、景賢祠(後改屈子祠)、昭陽書院及碑堂等建築,受到歷代文人雅士及各級-100多人的謳歌和贊頌,由此產生了大量詩文作品,其中詩歌100多首,碑記10多篇,賦3篇,詞8闕,序(跋)文8篇。同時更產生了由清同治六年(1867年)知縣俞麟年組織的文人“雅集”的《拱極臺唱和集》和《興化拱極臺誌》詩文集,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孔尚任名劇《桃花扇》,極大地豐富了“玄武靈臺”景區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使其成為與揚州平山堂、高郵文遊臺相媲美的蘇北、蘇中重要名勝景觀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