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蘇軾評價柳宗元的詩

蘇軾評價柳宗元的詩

蘇軾對柳宗元的詩有深入研究,對其在詩史上的地位及創作風格進行總體評價及細致分析。他說:“柳宗元詩在陶淵明下,蘇軾上”,“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發纖秾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非余子所及也”。還對具體作品予以點評,說《南澗中題》詩“清勁紆余”,“憂中有樂,樂中有憂,蓋古今絕唱矣”。稱贊《江雪》詩“信有格哉,殆天所賦,不可及也”。對《登蒲洲石礬望橫江口潭島深廻斜對香零山》,他認為“子厚此詩,遠在靈運上”。特別是對《漁翁》詩的評論,引起近千年的爭論,傳為文壇佳話。“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壹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他說:“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然其尾兩句,雖不必亦可。”有贊同者,如嚴羽說:“東坡刪去後二句,使子厚復出,亦必心服。”(《滄浪詩話》)。也有反對者,如李東陽認為蘇的評價“類不免矮人看場之病”。章士釗說得好:“前四句是主,後兩句是賓,賓主合參,始成全壁。”(《柳文指要》)。蘇軾在創作中,還把柳詩作為學習的典範,據楊再喜博士統計,蘇軾在用詞、用典修辭、句式和句意、藝術意境等方面對柳詩的接受及啟迪的達29首。如將柳詩“窈窕留余春”改造為“獨自殿余春”,將“鳥飛來無跡”改造為“空飛來無跡”,結合韓愈詩句“江作青羅帶”及柳詩“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作了壹對:“系悶豈無羅帶水,割愁還有劍铓山。”蘇軾被譽為柳詩的“第壹讀者”,開創了大規模學習效仿柳詩的風氣,為柳宗元傳播接受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