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篇文章能夠反映學生語文的整體素質,教師評價的內容也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而應該根據作文訓練的重點、目標制定出評語的內容。這也便於突破重點、難點、使學生有章可循,真正起到訓練的作用。例如,我曾經讓同學寫壹篇文章《他(她)向我走來》,訓練的重點是評價歷史人物,寫他們的事跡。因此我此次作文的評語就限定在敘寫是否真實、評析是否深刻上。有壹篇作文寫的是蘇武,我在評語中寫道:永遠的蘇武,可謂壹肩擔盡千古愁,然而烏臺詩案把他遠遠的拋離官場,從而他泛舟赤壁,成就了壹篇篇不朽的詩作。“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小作者似乎走進了蘇軾,用心在為他做人生的註解,文筆雋永、自然,體現了極深厚的文化底蘊,著實壹篇不朽的佳作。這次作文講評之後,這位同學在作文中運用史料方面顯示出深厚的功底,我覺得這與老師有針對性的評語是分不開的。
二、 評語要富有朝氣,具有親和力
傳統的作文評語往往比較空洞、乏味、含糊不清甚至思想僵化教條,格式化尤為嚴重。“中心明確”“重點突出”“內容充實”“語言優美”諸如此類的話讓學生讀之無味,如同嚼蠟,當然起不到振聾發聵的作用,對學生健康的寫作心態的引導和高尚人格的培養更無從談起了。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時壹定要摒棄傳統的思維定勢,寫出有朝氣、有親和力的評語,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例如,《陽光照得最多的地方》有這樣的評語:生命的苦澀需要撫慰,內心的往事需要暴曬,身上的血液需要打通,無邊的黑夜需要驅散——所以,父親和其他的老人喜歡坐在“陽光照得最多的地方”文末引用但丁的話,用太陽的永恒反襯人的生命短暫,從而引發讀者對生命的眷戀和熱愛;語言表達上感情充沛,,大量運用比喻句,讀來如壹條叮咚流淌的小溪,滋潤著人們的心田。這樣富有親和力的評語,無疑會讓學生有壹種更深的感悟,並提高他們作文的興趣,還能讓他們感覺到教師真正走進了自己的作文之中,從而達到了師生感情的***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