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商鞅變法的詩句 1.商鞅變法的 好詞好句.
1舌戰群儒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
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
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商鞅變法,循禮無邪。”
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壹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
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語出《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
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5-6] 2立木為信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準備就緒,但沒有公布。
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壹根三丈高的木頭。[7] 告示: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兩黃金。
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商鞅又出示布告說:“有能搬動的給他五十斤金(古時的“金”實際為黃銅)。”
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兩黃金(黃銅)3“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4內行刀鋸,外用甲兵5“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壹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
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2.關於商鞅的詩句
《商鞅詩》(唐)王安石 自古驅民在信誠,壹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
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後人又說:“衛鞅入秦,景監是因。
王道不用,霸術見親。政必改革,禮豈因循。
既欺魏將,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賓!”資治通鑒中說:“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
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商君書名句1.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2.法者,所以愛民也。
3.治世不壹道,便國不必法古。 4.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
5.固有道之國,治不聽君,民不從官。 6.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
7.法者,國之權衡也。
3.關於商鞅的古詩
《商鞅詩》(唐)王安石
自古驅民在信誠,壹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後人又說:“衛鞅入秦,景監是因。王道不用,霸術見親。政必改革,禮豈因循。既欺魏將,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賓!”
資治通鑒中說:“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商君書名句
1.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2.法者,所以愛民也。
3.治世不壹道,便國不必法古。
4.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
5.固有道之國,治不聽君,民不從官。
6.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
7.法者,國之權衡也。
4.描寫“商鞅”的詩詞有哪些
1.《商鞅》
年代:宋 作者: 王安石
自古驅民在信誠,壹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2.《述古三首》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赤驥頓長纓,非無萬裏姿。悲鳴淚至地,為問馭者誰。
鳳凰從東來,何意復高飛。竹花不結實,念子忍朝饑。
古時君臣合,可以物理推。賢人識定分,進退固其宜。
市人日中集,於利競錐刀。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
農人望歲稔,相率除蓬蒿。所務谷為本,邪贏無乃勞。
舜舉十六相,身尊道何高。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漢光得天下,祚永固有開。豈惟高祖聖,功自蕭曹來。
經綸中興業,何代無長才。吾慕寇鄧勛,濟時信良哉。
耿賈亦宗臣,羽翼***裴回。休運終四百,圖畫在雲臺。
3.《已亥雜詩 199》
年代:清 作者: 龔自珍
野冬修竹欲連天,苦費西鄰買筍錢。
此是商鞅墾土令,不同鑿空誤開邊。
4.《詠史上·宣帝》
年代:宋 作者: 陳普
不將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數國囚。
莫道漢家雜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
5.《詠史下·謝安》
年代:宋 作者: 陳普
臨安猿鶴***清吟,猶作投機叩齒音。
商鞅禹文無辨別,冶城數語是何心。
6.《再和雁湖十首》
年代:宋 作者: 李壁
畦逕生癡筆墨間,洗心聊欲近潺潺。
幹時輒莫談商鞅,枉道渠寧主瘠環。
無事卷簾消白日,有時支枕夢青山。
湖光莫笑無多子,印卻中天象緯閑。
7.《中書侍郎挽詞二首》
年代:宋 作者: 秦觀
崛起商巖後,清忠士論歸。
法知商鞅弊,議折董宏非。
遷謫生華發,騫騰上紫微。
又騎箕尾去,朝野涕空揮。
8.《二說吟》
年代:宋 作者: 邵雍
治不變俗,教不易民。
甘龍之說,亦或可循。
常人習俗,學者溺聞。
商鞅之說,異乎所雲。
9.《商君吟》
年代:宋 作者: 邵雍
商鞅得君持法處,趙良終日正言時。
當其命令炎如火。車裂如何都不知。
10.《書事》
年代:宋 作者: 舒嶽祥
倚徙白頭杖,哀傷赤子兵。
斜封今不用,直指近方行。
商鞅何妨徇,桑羊盡可烹。
擊蒙須用此,盡箠惜刑輕。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後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