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上半句用了什麽修辭手法, 整句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上半句用了什麽修辭手法, 整句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總為浮雲能蔽日”句使用了比喻,以“浮雲”喻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

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沈痛的。詩人所寫的“愁”體現的正是這種憂君憂國、懷才不展、時不我待的心情。

“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余味。

出自唐代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原文: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譯文: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遊,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奔流。吳國宮殿的鮮花芳草遮沒荒涼小徑,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雲霧中隱現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那些悠悠浮雲總是遮蔽太陽的光輝,登高不見長安城,怎麽不讓人內心沈痛憂郁。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登金陵鳳凰臺》的創作背景說法不壹。

此詩壹說是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年間,作者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壹說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也有人稱是李白遊覽黃鶴樓,是想與崔顥的《黃鶴樓》爭勝。

詩詞賞析

《登金陵鳳凰臺》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以登臨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誌言情,用以表達深沈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

此詩氣韻高古,格調悠遠,體現了李白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色。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遊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

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采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

善於憑借想象,以主觀現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征。幾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象。

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壹起,再現客觀現實。

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心主觀世界的外化,藝術的真實。

百度百科--登金陵鳳凰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