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少年立誌,二十壹歲隨父入京,隨即就名噪壹時,頗有文名,青年時代的作品也有很高的成就,但是在晚年被貶黃州五年,蘇軾思想轉變很大。這幾年卻是蘇軾創作上的豐收時期,雄偉的江山,淳厚的民風,溫暖的友情,不能忘懷現實的壯心,促使他寫出了許多著名的詩文,或雄健豪放,或清曠淡遠,成為他壹生創作的高峰,他曠達的文風開創了豪放派的先河。
黃庭堅的詩歌有著鮮明的藝術個性。他特別重視篇章布局和句法結構的出奇變化,講究字眼的錘煉,喜歡通過奇特的意象、新穎的比喻和使事用典,押險韻,作拗律,出硬語,形成壹種峭拔生新的藝術效果,骨氣森然而又有令人回想的韻味。在他的詩歌中,宋詩的典型特點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富於理趣等都有突出表現,又往往通過其獨特的藝術手法而顯示出獨特的個性風貌。在篇章布局上,或回旋曲折,或壹氣流轉,不拘壹格而各有新意
黃庭堅作早期的創作緣於學習杜甫、柳永,開創了比較生硬奇險的江西詩派,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於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雖然奠定他文學成就的江西詩風在前期就已經定型,但是他晚年作品超脫塵俗,晚年的詩風逐步克服了前期的缺點,體現出歸真返樸的傾向。求新求變的精神在晚期黃詩中仍有所體現,但隨著詩人閱歷的加深和修養的提高,已漸漸達到爐火純青、形跡盡泯的境界。用黃庭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達到了“平淡而山高水深”達到了他藝術上的最高峰。 充分顯示出他的不滿現實,希望超脫塵俗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