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陶淵明的詩詞看法

陶淵明的詩詞看法

陶淵明的詩及其賞析

大約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壹說名潛,因家中長有五棵柳樹,被人稱為“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死後由朋友私下起的,並非朝廷頒布,故稱私謚),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普遍認為是星子縣)人,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

他是我國第壹位田園詩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後棄官歸隱。後世稱靖節先生。有《陶淵明集》。其隱逸文化總的風格有三:其壹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遠。

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裏生活。

陶淵明(365--427)又名陶潛,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不仕。田園生活是陶詩的重要題材,因此後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

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汙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在《歸園田居》中,他將官場寫成“塵網”,將身處其中比喻為“羈鳥”和“池魚”,將退隱田園更是比喻為沖出“樊籠”,返回“自然”。

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對現實的失望,迫使詩人回到詩歌中去構築壹個理想的社會,《桃花源詩並記》是他這壹思想傾向的反映。

除田園詩之外,陶淵明還有歌詠勇士的詩,有充滿愛國熱情的詩,有消極避世的詩,由此可見其詩歌思想的復雜性。  

陶淵明的詩多取材田園風光、平常生活,運用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寫而出,這就使人感到自然、親切,情感真摯,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引導讀者去體味其中悠然沖淡的情致,走進詩人所營造的意境中去。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開頭四句,以具體的生活體驗,用壹問壹答的形式,揭示出壹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現象——“心遠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遠地自偏”生出,言東籬采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於是目註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出現的絢麗景色所吸引。結廬人境,而采菊東籬;身在東籬,而又神馳南山,全篇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最後兩句所說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遠”所帶來的任性率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麽壹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汙的人是無法體驗到這種生活理趣的!

歸園田居(其壹)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賞析〕

這是壹首敘事詩。作者在晉安帝義熙元年,主動辭去了彭澤縣令,決意退隱田園,從此不再出仕。次年寫了《歸園田居》組詩五首,描寫自己離開官場時的愉快心情,贊美躬耕生活和田園風光。

內容:本詩是《歸園田居》組詩中的第壹首,敘述棄官歸田的原因、歸田之後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開頭四句是詩人棄官歸田之時對自己的誌趣與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對自己棄官歸田原因的交代。“① _______ ”,是說世俗的阿諛奉承詩人壹樣也沒有學會,反而喜歡寧靜、淳樸的田園生活,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本性是與大自然相通的。這裏寫的是詩人向來的誌趣,也表明他後來的出仕並非本願。“適俗韻”,是指逢迎世俗的本性與周旋應酬、鉆營取巧的本領。